首頁>要聞要聞
專家解讀憲法宣誓詞四大變化 體現現代憲法理念
原標題:獨家解讀憲法宣誓詞的四大變化
7月1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下簡稱《決定》)。細心者發現,《決定》中的誓詞較此前一周,也就是6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開始審議《決定》草案時的版本,有多處顯著調整。
《決定》草案誓詞原為65字:我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憲法職責,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自覺接受監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
最終審議通過的《決定》誓詞為70字: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
就誓詞四大變化,中國人民大學憲政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旭副教授對《環球時報》做出解讀:
一,“擁護”憲法改為“忠于”憲法。王旭認為,這是根本性變化,而非技術性調整,充分體現執政理念。他說,“擁護”意即不反對,“忠于”則包含遵守、竭盡力量維護并為之做出個人犧牲。
根據《決定》,宣誓適用范圍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及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王旭表示,憲法之于公職人員不該僅具有“擁護”的道德約束,而該有“忠于”所涵蓋的法律義務和責任約束。
此外,此處變化表明《決定》審議者對憲法制度的理解,體現了現代憲法理念。
二,“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和“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次序的調換。王旭認為,此處主要為邏輯表意層面的技術性調整。
三,“自覺接受監督”改為“接受人民監督”。王旭認為,“人民”這一表述是對制憲者原意的回歸,中國現行憲法序言等多處強調“人民”,“接受人民監督”是對憲法規定人民主體地位的堅持。“而且,比起宣誓者接受監督是被動還是自覺這樣一個主觀敘述,沒有接受誰監督這樣一個客觀敘述有約束力。”
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改為“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王旭認為,這也是一處實質性調整,“最終版本比之前的敘述更好”。他說,這一調整忠于憲法關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目標的闡述,且較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更具體化的目標,予以宣誓者以更明確的奮斗方向,這也體現了黨的執政思維和治理思維的區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更能說明國家發展目標,宣誓者雖然多為黨員,但根據憲法規定,他們首先是國家公職人員。
對于誓詞調整過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韓曉武在今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做了一些解釋。他說,草案審議過程中,常委會委員對憲法宣誓誓詞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和建議,“大家都認為誓詞非常重要”,“我認為改后的版本更好”。
去年12月4日,中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當天,最高人民法院和不少地方都舉行了憲法宣誓活動,但形式不一、誓詞不同。韓曉武說,公職人員宣誓是否用統一的誓詞,目前世界各國做法不一,但調研中多數意見認為,《決定》規定的宣誓者雖然在級別、工作崗位上各不同,但在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履行憲法職責的要求上應是相同的,故誓詞應當一致。
《決定》規定,宣誓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編輯:曾珂
關鍵詞:憲法宣誓詞 憲法宣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