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三周年綜述
新華社南昌6月28日電題:經濟跨越發展 民生持續改善——《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三周年綜述
新華社記者
2012年6月28日,被贛南人民譽為“幸福寶典”的《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三年后,贛南交出了一份“幸福賬單”。
三年情系百姓 民生持續改善
群眾的幸福感,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是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如今,住在興國縣銘恩新村兩層別墅式的新房內,村民胡世瑞感慨萬千,“建四次房倒四次房,今天終于住進新樓房。”
2012年,老胡所在的興國縣埠頭鄉決定選址再造一座新村,作為土坯房改造戶安置點,集中安置309戶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戶。
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狀況,是最直觀的“時代視窗”,反映著時代變遷。
三年前,贛南民生欠賬難以想像,不少人還住著搖搖欲墜的土坯房,喝著渾濁的山塘水,用不上電,艱辛的日子與這個時代實不相稱。
《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三年來,贛南堅持民生為本,將國家扶持資源用在刀刃上,不建高樓大廈、不造大廣場,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為振興發展首要任務,讓黨中央的關懷溫暖贛南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
2012年以來,贛州市整合投入民生類財政資金達800億元,民生類支出占財政總支出近六成,年均增幅達23%。
——僅今年市縣兩級就籌集精準扶貧資金52.01億元,全面推開扶貧結對幫扶;
——改造69.5萬戶農村危舊土坯房,解決278.4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改造7900公里農村公路,完成41.39萬戶低電壓治理,解決7.6萬戶山區群眾用不上電、18.65萬戶農民看電視難問題。
三年銳意進取 經濟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方傾情關愛,贛南蘇區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戰爭創傷、歷史欠賬太多,加上自然條件差等原因,贛南仍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以來,贛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加速、提質增效,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三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水平與全省、全國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追趕的步伐明顯加快。
2011年至2014年,贛州市生產總值由1336億元增加至1843.59億元,財政總收入由180.32億元增加至328.5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82元增加至6946元。
三年間,贛南強勁“蓄勢”。充分利用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優勢,用好用足《若干意見》賦予的先行先試權,爭取國家層面批復試點示范事項35個,一批“國字號”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
三年革故鼎新 觀念重塑嬗變
回望三年的振興發展歷程,最深刻的變化在于人,在于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精神面貌的轉變和干群關系的改善。
人心齊、泰山移。
從2010年起,贛南便開展“三送”工作(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全市9.3萬名干部每人都有群眾聯系戶,228萬戶群眾每戶都有干部掛點幫扶。
走進贛南的每戶農家,你都能看到門楣上掛有“三送”干部聯系卡;
遇有困難時,群眾第一個想到的是向“三送”干部求助。
39歲的王軍,是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綜合業務處處長,掛職會昌縣委副書記、副縣長。
白天撲一線,晚上看文件,周末下鄉轉。王軍說,他現在才感到做一名干部真好。“因為我能幫老百姓做點事,能幫他們過上好日子。
“哎呀嘞,三中全會似燈塔,蘇區振興像春風,萬眾緊跟習主席,同心共筑中國夢。”
竹林蔥蘢的興國縣銘恩新村,在陽光下蕩漾著溫暖的味道。五保戶劉揚泉家墻上的大紅紙上,展示著一首首老劉自創的山歌。
現在的贛南,愈加濃厚的干群魚水深情,讓人們深切感受到:正是振興發展,為我們黨的事業在贛南老區贏得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