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一個“白領農民”的喜與憂
新華社武漢4月2日電題:一個“白領農民”的喜與憂
新華社記者黃艷
微卷的長發束了起來,露出白皙的小臉;身著波點連衣裙,挎著坤包穿著靴子;站在春天的田野里,秀氣干凈的她是十足的“白領麗人”。
她是湖北監利縣黃歇口鎮新閘村一組的村民畢利霞。曾經是民辦教師的她,現在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去年年底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玻埃埃赌?,當時27歲的畢利霞與丈夫種自家10多畝地,耕整、插秧、管水、管田、開插秧機,樣樣干過、樣樣會干,十足一個“泥腿子”。憑著年輕、有知識、有想法,夫婦倆逐漸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田能手。
一些農戶開始主動找到他們,希望把土地流轉給他們,聯合農民搞農機專業合作社。她家也注冊了家庭農場。截止到今年3月底,她流轉了涉及3個村的2800多畝,去年家庭純收入50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王河村一組是她家流轉土地的核心區,在這里她建起了育秧工廠、修建了樓房和大型農資超市,還搞起了農村婦女種田培訓班。
?。吃碌椎挠泶笈锢?,早稻秧苗已經冒出1寸多高。“我的育秧工廠規模不大,只有20個棚子,一批秧苗管2000畝地。”她告訴記者,上午剛接待了三個要流轉土地給她家的農戶,因為考慮到他們的地離核心區太遠,沒有答應他們。“搞農業,不能只講規模、不講效率,戰線拉太遠,不利于把土地種好。”
畢利霞種地有三種模式。農戶把土地單純流轉給她,目前這種模式有2800畝;農戶出農田和人力,她出生產資料,產出四六分成,目前這種模式有800畝;全程打包服務,只提供生產服務,收取服務費,這種模式目前不多,但發展趨勢很被看好。
“這三種模式都有生命力,我不強迫農民流轉,合作社也是入社不入股,生產上聯合互贏,不牽涉分紅,合得來、分得清才能合作長久。”畢利霞說。
除了這三種模式,畢利霞還當起了種田的“職業經理人”,與下鄉種地的工商資本合作。監利縣一家企業的老板前幾年在農村流轉了5000多畝土地,由于種植條件不好,加上不善于農業生產,年年虧本。去年開始,這位老板“聘請”畢利霞種地。“她負責土地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只管生產。她有錢,我有技術,職責和利益分清楚。愉快合作才有效率。”
隨著農村各種資本的進入,畢利霞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首先是大企業與他們搶奪農地資源。她告訴記者,因為有工商企業下鄉種地,土地流轉價格飛漲。“前兩年300到400元一畝,現在漲到700到800元一畝,哪個種田的農民有這個實力?”
其次,惠農政策“偏心”企業。畢利霞說,她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很難貸到款,而下鄉的工商企業就能貸到,她從銀行貸款得向企業“轉貸”。“農民想不通,國家的金融支農政策,怎么不給農民而給企業?”
還有墊資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畢利霞在流轉土地較多的地方修路修橋、修排水渠,政府承諾的補貼卻一直“在路上”。
她說:“補貼資金不及時到位,那么生產資金和周轉資金都會受影響,有時候只能去找私人借錢。農時不等人,田更不能荒,政策執行再給力一點就好了。”
采訪中,畢利霞不斷地接電話,指揮農資超市的裝修事宜、接待從洪湖來學習的同行、跟育秧工廠的工人交代生產事宜……
盡管有很多煩惱,畢利霞對種田還是充滿了信心。她說:“農業發展需要資金,但是更需要懂農業、有技術、有經驗、熱愛農村的新型農民,我這樣的農民會更多。”(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白領農民” 畢利霞 金融支農政策 惠農政策“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