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小城澳門的體育大實踐

2014年12月19日 10:14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原標題:小城澳門的體育大實踐

  

  新華社澳門12月19日電(記者王帆 劉暢)每屆奧運會或亞運會開幕式上,人們會看到中國澳門體育代表團在區旗的帶領下走過主席臺。澳門團往往人數不多,與大部分參賽隊無法等量齊觀,但這并不妨礙澳門運動員面帶微笑向觀眾揮手致意,自豪展示澳門體育的點滴進步。

  回歸15年,澳門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齊頭并進,人口僅63萬的小城走出了一條體育的康莊大道,是“澳人治澳”成功實踐的又一體現。

  “回歸15年來,特區政府堅持走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雙軌并行之路,在各單項體育總會、民間團體和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特區的體育事業得以穩步發展。”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下屬體育發展局局長戴祖義自豪地對新華社記者說。

 

  社團扛大旗全民參與

  讓體育回歸本源、推動更多市民參與日常鍛煉以實現全社會強身健體,是特區政府體育工作中一個最樸素的理念,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澳門是個社團社會,五花八門、不計其數的社團是當地民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主要渠道,一些社會團體多年來已積累了龐大的群眾基礎,一呼百應。據了解,如今全澳門僅在體育領域就擁有多達57家體育總會及超過800家小規模體育協會,他們成為特區政府推動全民健身所依靠的一股重要力量。

  據戴祖義介紹,體育發展局于2010年起與當地3家最具群眾基礎的社團——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以及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展開合作,為市民創造盡可能多的體育鍛煉機會,成效顯著。

  12月14日是星期天,由當地一家報紙主辦的群眾徒步活動輕松召集到近4萬人參加,徒步隊伍綿延數公里。30歲的何志豪手持“澳門業余體育會”的大旗走在隊伍中,他說,會員們在周末集體參加這類活動是很常見的事。據何志豪介紹,他所在的體育協會常年開展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體育活動,此外還有華南特色濃郁的武術和舞獅可以參加,“我們的拳擊和散打隊還經常跑到香港去打友誼比賽。”

  在澳門,各種官方和民間自發舉辦的群眾體育賽事一年四季輪番舉行,常規體育項目自不待言,賽龍舟、舞獅等帶有地方文化印跡的賽事也有極高的參與度。戴祖義介紹,特區政府已先后加入多個國際群眾體育組織,并將世界步行日“歡樂跑”“行山樂”等賽事引入澳門并形成定期機制。

  特區政府為推廣群眾體育還想了很多點子,比如推行“運動易”積分獎勵計劃,將市民的鍛煉時間換算成運動積分,可拿來換取運動裝備等小禮品,這一招成功吸引了不少市民加入。

  現在無論在清晨還是黃昏、在街心花園或是海濱小道,時常能見到男女老少成群結隊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少年們來到廣場中央圍成一圈,在前衛音樂的伴奏下展示街舞;不遠處,老人們悠哉地做出整齊劃一的太極拳動作;街角燈光球場里,青年人正分成兩隊,為爭奪腳下的足球揮汗如雨……

 

  小城辦大賽一舉多得

  2005年,在國際體育界一直默默無聞的澳門突然一鳴驚人,當地歷史上承辦的首屆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獲得圓滿成功。緊接著在2006年和2007年,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和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又在澳門接連成功舉辦,賽事組織得到各方交口稱贊。

  回顧那些年接二連三的“壯舉”,戴祖義認為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連續三個運動會落戶澳門,極大提升了澳門的國際形象,也是本地運動員展示訓練成果、積累參賽經驗的好機會。”

  對于澳門的競技體育事業而言,回歸15年是投入不斷加大、參賽成績不斷突破的15年。特區政府先后為武術、保齡球、空手道等6個項目開辦了青少年體育訓練學校以加強梯隊建設,同時推出“精英運動員培訓資助計劃”和“退役精英運動員進修資助計劃”,消除尖子運動員的后顧之憂。

  與此同步的是競賽成績的提升。2005年東亞運動會上,澳門特區以東道主身份獲得11金16銀17銅的優異成績;2010年廣州亞運會,澳門歷史性獲得首枚亞運金牌;4年后在仁川亞運賽場,澳門代表團保持穩定水準,摘得3銀4銅。

  戴祖義說:“利用承辦三大賽事的契機,澳門新建了多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設施,讓市民日常鍛煉有了更多去處。”回歸后至今,特區政府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奧林匹克游泳館、塔石體育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等9個全新場館相繼落成,體育設施總面積實現翻番。

  當全球不少城市在為大型賽事落幕后場館利用率問題傷腦筋時,澳門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特區政府將體育發展局管轄的所有體育設施組成“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將部分場地的部分時段以免費或象征性收費方式開放給市民使用,市民通過官網能了解到各場館開放情況并進行網上預訂。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各支專業、半專業集訓隊的日常訓練,也最大限度照顧到市民需求,實現了場地有效利用以及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共同發展。

  戴祖義說,澳門的體育文化中有個叫做“自由波地”(即開放球場)的概念,早年城區內有不少空間供市民隨時開展各種球類運動,但近來很多地塊被用于商業開發,“自由波地”變得日益稀缺。于是特區政府因地制宜,將高架橋底部、住宅樓間的空地改造為新的體育用地。他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體育鍛煉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澳門回歸15周年 體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曰女人免费在线刺激 | 日本全部一级视频 | 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亚洲国产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