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臺輿論贊大陸正視GDP的數與質的增與減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三季度大陸GDP數據,和很多人預計相比,增長只有7.3%的第三季度GDP數據顯然有落差,因此,針對今年全年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一些人有所擔心。
“即便是7.3%,在全球也是屈指可數的,而且和以往兩位數增長相比,大陸GDP增長顯然已經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臺灣輿論這樣評價道。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前三季度大陸GDP為4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
GDP新低引發學界對金融政策變動期盼
“如果繼續下滑會不會造成大陸經濟的硬著陸?”當7.3%增長率公布后,大陸一些經濟學界人士和業界開始有人擔心,這樣的GDP會不會給大陸經濟帶來風險。
于是,業界對于貨幣政策應根據形勢適當放松,降準、降息的呼聲也隨之出現。
持這樣的觀點者認為,大陸從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連續18個季度的增長減速,這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續長達4年多的增長減速是不曾有過的。
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對大陸發展的前景有很多憂慮。
而持這樣觀點者,除了大陸,連國外已有一些學者認同。他們認為,大陸經濟增長的減速是由于大陸經濟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內因要解決起來相當不容易,因為涉及到結構性改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很難推行。按照這種判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繼續下滑,導致的結果可能會使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總爆發,從而認為中國經濟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量跌質卻高
針對上述憂慮,臺灣輿論則認為,GDP保持在7.3%盡管和過去大陸兩位數增長相比,和前十幾個月比,的確稍微有點下降,但依然在世界屈指可數,關鍵是大陸GDP下降并非經濟下滑,而是調結構的結果。正體現大陸方面在發展理念上落實了重質量優于對數量的重視的科學態度。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原本大陸所訂的今年GDP增長目標,是7.5%左右,如果以此來檢視的話,今年第一季度實際增長7.4%,及第二季度實際增長7.5%,乃至前三季度合計增長7.4%,都還能讓人滿意,但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僅增長7.3%,是否還能算達標,可能對此有人有爭議。
“但是面對新形勢,大陸的態度,仍是相當篤定,并未有任何緊張的情況。”上述這位專家表示,就像國家統計局發布相關數據的新聞稿所述,依然強調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更重要的是,大陸雖早已知道,GDP增長率可能會創幾年來的新低紀錄,卻未事前采取人為拔高的手段,去刻意營造出達標形象。”
因此,這位專家認為,如果要是追求數字上的華麗,那在公布這組數據之前,針對這么一點增長率落差,大陸只要事前刻意放行一些公共投資項目,就可以虛增GDP數額,以拔高其年增率,使其順利達成預定增長目標,甚至可以創出一個耀眼的增長率數據,“然而,大陸方面實際上并沒做這些事,而是坦然以偏低的增長率數據公之于世人,另有官員稱其為‘新常態’,意思是外界不必因此而大驚小怪。”
臺灣也有媒體撰文認為,嚴格說來,之所以大陸方面不再做這些表面文章,說明大陸當今黨政高層上任以來,充分改變了經濟發展方式,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長數據,轉而以其增長質量的優劣,作為政績評量之張本。“當今大陸的主要領導人發表過的相關言論,堪當重要參考指標,譬如‘要擠掉GDP的水分’、‘若民眾收入不提高,GDP增速是自拉自唱’等,都是檢視目前大陸GDP增長率的準繩。”
因此,臺灣輿論認為,在這樣的政策思維下,近來的大陸經濟發展政策很不一樣,主要是不再輕易動用財政投資和財政補貼,來提高總體經濟增長,轉而高度強調市場機能和投入產出效益,所以各級政府提請中央審批及支持的投資建設項目,若無法證明具有明顯效益,大都被取消。目前只有全國交通動脈、大中城市地下鐵、新農村相關設施等有限項目,才能得到中央的財政援助。
此外,臺灣輿論觀察認為,今年以來,大陸新興的一個經濟政策術語,叫“定向調控”;它是當前大陸調控金融的主要思路,其主要作法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對銀行界寬松貨幣時,特別指定寬松對象,譬如指定支持小微企業、農村建設等具體項目,而不是全面性寬松貨幣。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望使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能真正用到社會上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讓地方政府任意拿來大興土木、搞政績工程。
“由此看來,當前大陸領導人在乎的,并不是GDP增長率的高低,而是GDP的增長,能否讓大陸各行業及各階層民眾,都能得到實惠;如果方方面面都得到好處,則GDP增長率數據之高低,自然不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上述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這位專家說。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臺輿論 GDP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