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選擇中國,深愛中國——憶中籍美裔翻譯家、作家沙博理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10月18日,蜚聲中外的翻譯家、作家沙博理在北京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8歲。24日,沙博理遺體送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沙博理,1915年生于美國紐約,卻在中國工作、生活了67年。作為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中國問題研究專家,他將《水滸傳》《家》《林海雪原》等20余部作品翻譯介紹給西方世界,是中國對外傳播領域杰出代表。他作為任期最長、年齡最大的外裔全國政協委員,用大半個人生詮釋著“愛中國”的深情。
來到中國
從紐約到上海,幾萬里的地理距離。1947年春,美國退伍大兵、32歲的沙博理剛剛結束了一年半的中文學習,隨即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離開美國,前往中國。
在上海,沙博理接觸了進步的中外人士,逐漸認識了中國社會,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yè),并由同情轉而投身中國革命。1947年,沙博理與進步作家鳳子相遇。1948年,他們走進了婚姻殿堂,從此一生沒有分離。
與鳳子結合,不可避免地“卷”入中國革命:掩護革命青年躲避反動派追殺;幫助進步學生編輯主張土地改革的英文雜志;設法沖破國民黨封鎖將藥品運送到解放區(qū);用律師收入支持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人世間》;舍下律師行,和上了國民黨“黑名單”的妻子奔赴解放區(qū)……
他們秘密地離開了上海并成功到達延安。經中共地下工作者建議,他們來到北平生活。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沙博理夫婦應邀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那一刻,沙博理明白,這才是他的“中國”——一個充滿激情和希望的國度。沙博理夫婦開始了新的事業(yè),鳳子創(chuàng)作劇本,沙博理開始了文學翻譯。
書寫中國
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能看到中國的風景,讀到中國的故事,這就是沙博理一生的理想。1951年,他與葉君健、楊憲益、戴乃迭共同創(chuàng)辦第一本英文版《中國文學》。1972年,沙博理調入人民畫報社擔任英文改稿專家。1983年退休后,他仍繼續(xù)傾力參與國際傳播和對外文化交流。
他曾說:“翻譯中國文學是我的職業(yè),也是我的樂趣。它使我有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中國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
沙博理翻譯的《水滸傳》被公認為是“信、達、雅”兼?zhèn)涞慕^妙譯作,他還翻譯了第一部反映“紅色中國”的小說《新兒女英雄傳》、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蠶》,以及《林海雪原》《保衛(wèi)延安》《創(chuàng)業(yè)史》《月芽》等中國文學作品。他翻譯的作品,成為英語讀者了解中國和上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文學的重要窗口。
?。玻埃埃材?,87歲高齡的沙博理還翻譯了長篇人物傳記《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除了譯作之外,沙博理還著有《中國學者研究古代中國的猶太人》《馬海德傳》等作品,先后在中國、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出版,引起很大反響。
2009年,沙博理獲得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終身榮譽獎”;2010年12月,獲得由中國翻譯協會頒發(fā)的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榮譽獎項“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熱愛中國
“隨著歲月流逝,雖然我從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國味兒,但我越來越感到中國是我的國家、我的家園、我的家庭。中國社會有一種從容舒適的溫暖和親切感,我希望永遠不要改變。”自從1947年來中國,沙博理曾目睹過解放前窮人凍死街頭的悲慘景象,也看到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中站立起來、同事們?yōu)樾轮袊聵I(yè)忘我工作,他感覺到了時代的激情和召喚。
?。保梗叮衬?,由周恩來總理批準,沙博理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從此,他真正開始以一個中國人視角來觀察中國。“我對中國的感情一直發(fā)生著變化——從剛到來時的懵懂、幼稚,到后來對中國文化和生活的融入——對中國的認識越來越多,感情也一步步加深了。”沙博理說。
在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眼中,沙博理是一位凝聚了中美兩國文化的專家,他既喜歡爵士樂,也喜歡太極拳,70多歲時還騎摩托穿街走巷尋找京城美食。
?。保梗福材?,沙博理當選了全國政協委員。每年,他都要參加考察團,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到各地去考察。在親眼目睹著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時,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這些變化告訴給對中國感興趣的人。
?。保梗罚鼓辏巢├碜詡鳌兑粋€美國人在中國》在美國出版。20年后,沙博理增補了很多中國影像,寫成了《我的中國》,在美國發(fā)行時書名被改成《我選擇了中國》。
他在書中寫道:“人們會感興趣,為什么一個很典型的美國人,要在中國度過一生。對于一度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而言,是什么帶來經濟振興前的陣痛呢?我的書也許能夠解釋。”(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籍美裔翻譯家沙博理 沙博理遺體送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