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今年清明吹新風
在重慶北碚梅花山烈士陵園,曾擔任過張自忠將軍警衛員的102歲老人曹廷明坐在輪椅上繞行將軍墓一周,表達緬懷之情。新華社記者 唐 奕攝
市民在江蘇省常州市龍城古園的海葬紀念碑前悼念親人。胡 平攝(新華社發)
社會各界500多位代表在云南騰沖國殤墓園緬懷抗日英烈。劉正凡攝(新華社發)
今年清明節,各地各界人士以多種形式緬懷為國捐軀的英烈,弘揚先烈精神,以低碳環保文明祭祀故人,寄哀思傳親情。
祭英烈 尤記當年碧血痕
在云南,龍陵松山。這里是抗日戰爭的滇西主戰場,也是中國抗戰收復的第一片國土。5日,來自各地的人們冒雨自發來到松山,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重走滇緬公路活動也在當天啟動。
滇西抗戰重鎮騰沖縣,舉行了“2015·清明抗日先烈忠魂祭”活動,來自社會各界500多位代表分列國殤墓園廣場,肅穆默哀,依次敬獻了花籃。莊嚴、肅穆的《忠魂祭》樂曲環繞在青松翠柏間。
在湘水之濱,麓山之巔。一場以“清明登高去·采菊祭英魂”為主題的大型社會公祭活動,在岳麓山深處的云麓宮舉行。云麓宮門庭之上,懸掛著藍底白字的“祭奠長沙會戰陣亡將士,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大幅橫幅。90歲的抗戰老兵梁承彥說:“歲歲清明,連朝雨洗靈山石,尤記當年碧血痕。祖國欣欣向榮,長沙日益美麗,我們為歷史拂塵的姿態就是對抗戰英靈最大的告慰。”
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里,前來參觀的人數為平常雙休日的八九倍。父親埋葬于此的朱先生已有65歲,他和老伴帶著兒子一家及孫子踱步于陵園中的烈士紀念館,耐心地給孩子講述當年的故事。
祭故人 低碳節儉革陋習
58歲的鄭州市民郭莉和姐姐像往年一樣來祭奠父親,原本要去往傳統祭奠區燒紙的她們看到了陵園宣傳的綠色祭奠方式,便主動參與進來。按照主持人引導的儀式程序進行祭奠,默哀、凈盒、獻鮮花、供奉糕點、恭讀祭文、鞠躬,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在四川成都,長松寺的玉蘭園里,沒有墓碑、沒有墓穴,取而代之的是約百個逝者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石頭上,他們就埋在玉蘭樹下的草坪下面。5年前,四川省共向社會免費提供了560個環保節地墓穴,但申請的人數尚不足200人。如今,僅僅在長松寺,包括草坪葬在內的生態葬已有約4000例。
天津民政部門今年嘗試將集體共祭活動推廣到社區,在河西區尖山街瑞江花園社區居委會,舉辦了“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
在遼寧沈陽,樹葬成為殯葬新風尚,沈陽市骨灰入土植樹紀念林已安葬36萬盒骨灰,占全市骨灰入葬數量的一半以上,通過植樹代替立碑,綠化面積已達千余畝。前來祭奠的人們帶來水桶和鏟子,通過給樹澆水、平整土地的方式寄托哀思。除了樹葬,還有花葬、草葬等形式。
此外,今年沈陽市還計劃組織37次海葬活動,首次活動已于3月份在大連舉行,共有152名喪屬參加,報名人數較往年有大幅增長。
編輯:羅韋
關鍵詞:清明 活動 新風 祭奠 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