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你言我語

中國人結婚成本30年增數千倍 結婚費用需靠父母

2015年05月04日 10:50 | 作者:王靜|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婚姻成本:從“半斗米”到“半條命”

婚姻成本:從“半斗米”到“半條命”

 

  結婚,對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來說是甜蜜的,但這份甜蜜有時會變得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后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29歲的孫靜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結婚。孫靜說,不包括結婚用房在內,他們結婚總共花費20多萬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級酒店辦酒席花費7萬多元,給婚慶公司3萬多元,首飾鉆戒等3萬余元,婚紗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花費2萬多元。

  孫靜說,其實她個人不太在意結婚一定要辦酒席,“但是父母還是更希望他們舉行婚禮,覺得這是傳統。辦酒席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

  在杭州某高校當老師的高琳玲,談起她在2012年的 “馬拉松”式婚禮,直說“‘婚不起’,真是‘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剝了一層皮”。

  “一開始就為花銷發愁。”當時他們收入相對偏低,家庭資助有限,結婚主要靠兩個人自己。兩人粗粗做了一份預算,準備10萬元左右搞定這樁喜事。

  喜事到頭來并不全是喜悅。“累!”這是琳玲總結的第一個關鍵詞,因為兩人老家與工作地分屬三省,3個月里,小兩口分別跑了山東日照、陜西咸陽、浙江杭州三個地方,光單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東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慶常規程序,在陜西則按當地風俗在村里熱鬧了幾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個關鍵詞自然就是“貴”。光杭州擺的15桌婚宴就花了6萬多元,再加上5萬元的煙酒、近2萬元首飾、親戚來杭州參加婚禮加游玩的近3萬元接待費,最后跑完這場婚禮“馬拉松”,小兩口整整花了21萬多元錢。

  “相當于我們兩個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結婚過程中,兩人找朋友借婚車、沒有買鉆戒,一再告訴自己要省一點再省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一輩子就結這么一次婚”、“不體面的話,親戚、朋友、同事難免說閑話”等聲音一再充斥耳邊,最終,兩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預定范圍。

  結婚時如果將婚房算在內,成本就會更高。在北京一家傳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歲,來自河北邢臺農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農村老家結婚時,包括在農村自建的房子在內,總共花費35萬左右。在農村自己家辦酒席6萬多元,三金1萬元,彩禮3萬元。談到當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兒時,王爽嘆了口氣:“沒有蜜月,因為要掙錢。”

  據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千倍。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

  “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近年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新人結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于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80%至100%靠父母資助。

  有網友感慨: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我結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

  “當結婚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有網友指出,面對暴漲的結婚成本,年輕人結婚要量力而行,有什么條件就結什么條件的婚,愛情不需要盛大的婚禮來證明,“瘦婚”、“裸婚”都是可行的;家長也不要盲目攀比,畢竟家庭和睦不在于一時排場,不要因為一場婚禮而給新人增加沉重的負擔。愛情珍貴,但婚姻不該真貴。

  買房:年輕人最沉重的夢想

  在北京許多地鐵車廂內,總能發現五顏六色的售房傳單。這些輕飄飄被踩在腳下的紙,成為壓在很多年輕人肩上最沉重的夢想。

  高房價之下的許多北京普通年輕市民,要買房也得走父母資助和將來自己還貸這條“必經之路”。

  孫靜說,他們兩口子雖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條件并不是很好,房子不大,還要跟父母擠在一起住,所以孫靜更希望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住房。他們最近在申請北京石景山和門頭溝地區的自住型商品房。

  孫靜更希望能申請到門頭溝的房子,因為那里的房子比較相對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萬。她說,將來如果中簽,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幫助,然后自己還貸。

  楊凡今年32歲,山東人,在北京已經有10年了。楊凡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有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價一直讓他望而卻步,直到北京市出臺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后,楊凡看到了希望。

  楊凡是第一批申請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員,更幸運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簽了,房子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四環與五環之間,22000元/平米,總房價160萬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擔,小部分自己承擔,剩下貸款自己負擔。楊凡現在每月還貸4000元,“自從開始還貸以后,明顯的感覺什么都不敢買了,生活的品質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錢了,買東西只注重價格便宜和性價比。”

  雖然房子給楊凡帶來不小的負擔,但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終于不用在北京“漂”著了,將來也可以把父母接過來住。

  “2016年6月30號,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鑰匙了。”楊凡很得意。

  在北京賺錢 回家鄉買房

  還有一些年輕人從家鄉來到北京打拼,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北京賺到足夠的錢,回家鄉買套房子。

  對于是否考慮在北京買房,王爽的態度很明確:“依我們的收入水平來說,北京的房子實在是買不起。”她想著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幾年,將來回河北邢臺老家買房。“在老家買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萬,首付大概也得需要二十多萬,還得讓父母幫助,剩的錢貸款,將來自己還貸。” 說到這里,王爽有些惆悵。

  陳晨是一家主營高校教材教輔的小型連鎖書店店長, 2012年從河北邯鄲老家來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熱情很大一部分來自買房子的愿望,現在每個月差不多能存2000塊錢,我準備五年之內在老家買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時陳晨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張庭跟陳晨有著相似的想法。“在北京買房子?我連想都不敢想。”張庭2013年3月在重慶墊江老家的縣城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總價50萬元的期房,首付30%,未來10年每月要還4000元的貸款。

  買與不買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

  在房子這座“大山”面前,毛峰決定繞道而行。他說,即便每月要付幾千元的租金,也不會考慮買房子。2011年,毛峰畢業那年,北京五環內的房價就已經漲到3萬多元一平方米,“我覺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從此不再想這事,也不焦慮了。”

  “買不買房,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但除了父母贊助,年輕人哪兒來這么多錢?”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現象挺普遍。毛峰卻說,基于家庭的經濟能力,他不會接受這種做法。“我也不羨慕用家里的錢買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掙的錢買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個黑洞,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樂趣和享受都掉進去。”沒有房貸的負擔,他本人是各種聚會的常客,還不時買票觀看現場演出,或是聽上幾場音樂會,“日子過得很滋潤”。

  毛峰坦言,“不買房”的選擇確實不是主流。他畢業留在北京的同學們,大都把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視作必須。他的家人也說,既然在北京工作,還是應該在合適的時候置一處房子。

  近期,中國社科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貸,過半90后大學生或職場新人寧愿不買房。若有一筆相當于住房首付款的資金,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房價高、收入低、不愿房貸壓力影響生活質量、家里有錢不缺房……這些,都可能成為90后們不買房的理由。也許,買房不再成為年輕人最為重要的人生選擇,如果有錢,他們更愿意創業,或者做其他有成就感的事。

  養家:“老奴”+“孩奴”

  在全面迎來“421家庭”的今天,養老又養孩的壓力,著實給當代青年出了一道難題。

  在國內一些知名網站的育兒論壇,很多年輕爸媽都在“曬”自己撫養孩子的成本,每月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類支出外,還有嬰兒寫真、保姆開支、幼兒園學雜費、早教課和補習班等額外費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感嘆撫養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負擔”。

  王爽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幫著帶。“在老家會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兒園的學費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給父母1000元的生活費。”等孩子將來再大一點,還要給她報一些興趣班,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王爽說:“現在父母身體都健康,還能幫著我,給我減輕了不少負擔。所以我現在最擔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將面臨更多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掙點兒錢。”

  王爽笑著說:“以前買東西的時候,只要價錢不是特離譜,喜歡就買;現在買東西基本就是網購了,只挑實惠便宜的買。”

  小王和妻子幾年前從湖北到廣東惠州工作,已事業有成。作為家里的獨子,他非常牽掛老家的父母。

  他說,因老婆也是獨女,婚后就一直想著把雙方父母接到惠州來一起生活,因種種原因一推再推。現在兒子快兩歲了,工作生活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可是老人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一方面是養老的精神壓力,一方面是養兒的生活現實窘況,上下兩代的壓力讓他疲憊不堪。

  和小王一樣,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里,獨生子女們將不得不面對父母的養老問題。他們不僅有“養不起小孩”的憂慮,還要直面“養不起父母”的危機。他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不太敢去旅游,因為開銷太大;看著商店里的貴價貨很喜歡卻不敢買,因為手頭缺錢……

  專家:政府和社會應“替兒女盡孝”

  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時表示,社會要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年輕人來承擔照顧父母,首先應該延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時限,而不應該一刀切地實行所謂退休制度。同時,需要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險網絡,完善社會服務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認為,中國社會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主要是體現在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因為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物質層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為社會保障所取代,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會來“替天下兒女盡孝”。(半月談網記者王靜,綜合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報道)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人結婚成本 結婚成本30年增數千倍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 亚洲不卡一区综合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男人的天堂喷水 | 亚洲AV伊人久久青青一区 | 亚洲欧美人成综合在线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