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樂觀社會
中國抗蟲棉之父郭三堆:“為農民做了點事”
棉鈴蟲經常被比喻成棉花植株上的“癌癥”,郭三堆的出現,使棉花植株上的頑固病痛消退了。
把外源基因成功轉移到棉花中,創造了育種奇跡。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郭三堆在我國抗蟲棉花育種上開創了先河。1993年,郭三堆和他的同事利用我國獨創的花粉管通道法和農桿菌介導法,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基因導入棉花品種,首次培育出中國轉基因棉花植株。郭三堆被譽為“中國抗蟲棉之父”。
抗蟲棉的推廣,最終降低了農藥使用所帶來的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棉花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提升了棉花產業的業態,改變了棉花產業的命運。
截至目前,我國育種家培育的國審、省審抗蟲棉品種大概有300多個,每年在國內推廣面積達5000多萬畝,從1999年到2013年,累計推廣5.4億多畝,減少農藥施用9000多萬公斤。到2013年,抗蟲棉種植面積達到我國植棉總面積的80%以上,累計為棉農增收節支900億多元。
“抗蟲棉的誕生,是內煎外熬逼出來的。”郭三堆這么說。
上世紀90年代棉鈴蟲大暴發,導致整個國家出現“棉荒”,紡織業受到嚴重困擾。這,是內煎。國外種業步步緊逼,對引進抗蟲棉技術漫天要價。這,是外熬。
棉農艱辛的種植苦痛,讓郭三堆的心頭刺痛。棉農大量使用農藥,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后來害蟲產生了抗性,根本毒不死……原本在棉花生育期只需噴灑1—3次農藥就能治住的棉鈴蟲,噴藥20多次依然無濟于事,人畜中毒數量卻不斷增加,棉田幾乎無法再種,棉農無不“談蟲色變”。
“一定要研制出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郭三堆和同事頂住壓力,夜以繼日待在實驗室,困了,就輪流在行軍床上打盹……
1991年,國家863計劃正式啟動了棉花抗蟲基因工程的育種研究,中國作為植棉大國無抗蟲棉的歷史從這一刻開始被改寫。1992年底,郭三堆領導的研究小組首次在國內合成了殺蟲蛋白基因。1993年底,首次培育出中國轉基因棉花植株。
為了提高抗蟲棉后期的抗蟲性,并進一步證明中國人有能力研制出更好的抗蟲棉,1995年,郭三堆與同事們開始了雙價抗蟲基因研究。1997年,雙價抗蟲棉首次研制成功,1998年獲得國家專利并通過安全性評價,1999年雙價抗蟲棉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9省區得到推廣,棉農在省工、省藥的同時,畝均增收節支200元以上。
“雙價抗蟲棉成果是出來了,但還不夠,還要提高棉花產量,降低生產成本。”郭三堆暗暗努力著。1998年,他開始了三系雜交抗蟲棉生物育種研究。2005年,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三系雜交抗蟲棉品種“銀棉2號”,在全國區試中增產26.4%。這是三系雜交抗蟲棉在國際上首次研究成功并應用于生產。三系雜交抗蟲棉生物育種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是棉花雜交育種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已躋身抗蟲棉培育強國之列。
“我的一生是幸運的,為國家、為農民做了點事情。”郭三堆說,自從推廣抗蟲棉以來,全國再沒大面積暴發棉鈴蟲危害。
長期從事高強度的研究工作,郭三堆病倒了,結腸癌在折磨著他。但郭三堆仍在不停地思索著如何解決棉花抗病、抗除草劑、優質高產、早熟等難題,他主持的耐旱耐鹽堿新品種培育項目正在進行中。
原標題:“為農民做了點事”
——記“中國抗蟲棉之父”郭三堆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抗蟲棉 郭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