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樂觀社會
“結伴養老”讓老人不再寂寞
子女不在身邊,如何解決獨居老人守空房問題?陽泉市官坊街社區想出了“結伴養老”的辦法。經社區撮合,社區的11位獨居老太太結伴養老。
一開始9位老太結伴3個組
在陽泉城區官坊街社區,4月20日下午突發心臟病的張巧玲躺在床上,結伴養老的溫榮愛給她倒了一杯水,還遞過一個紙條:“這是我找的一份偏方,你試試。”
接過偏方,張巧玲激動地告訴記者:“要不是溫榮愛第一時間給我女兒打電話,真是死了也沒人知道。有個人坐在跟前,給你倒點水,陪你說說話,踏實,心情也好!”
雖然住在前后樓,可72歲的張巧玲和75歲的溫榮愛以前并不熟,只是見面時打個招呼。她們的境遇都差不多:老伴過世,兒女成家另過,時常回來看看她們。
官坊街社區主任孫彥梅說:“我們社區4700名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775人,其中不少是獨居或空巢老人。他們較少出門,也不常與人交流,一些老人沉默寡言甚至性格孤僻,有些生病在家也沒人知道。”
孫彥梅說,媒體上有報道,有老人在家中過世很久才被發現。孫彥梅和伙伴們琢磨了良久,想到能不能讓老人們結伴養老,這樣既能讓老年人在發生意外時多一份保障,同時給孤寡老人提供了一個相互幫助、結伴生活、歡度晚年的平臺。通過入戶走訪,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有9位獨居的女性老年人有結伴生活的意愿。
去年12月19日,官坊街社區啟動了“獨居老人·攜手結伴·幸福晚年”項目。在社區的撮合下,9位老人根據脾氣性格和年齡,自發組成3個結伴養老小組:張巧玲、溫榮愛一組,丁金英、石秀華等3人一組,孫秀英、王毅華等4人一組。
不參加集體行動,必須“請假”
“快出紅桃!”“分兒快夠了!”……4月23日下午,獨居的孫秀英家里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孫秀英她們這一組最初4人,現在又增加了73歲的翟金花。五名結伴養老的獨居老太打撲克,宛如一群年輕人,享受著屬于她們自己的歡樂時光。
因老伴在同一個單位,孫秀英等五人早就認識了,且都是開朗直率的性格。一名河北籍,兩名河南籍,兩名山西籍,方言不同,可這并不妨礙老人們的交流。
雖然關系宛如親姐妹,但老人們的經濟賬算得很清楚:“都是各付各的錢!”她們每天早上起來就聚在一起,一起晨練、買菜,中午各自回家吃飯午休后,下午3點又集合在一起,去桃河公園溜達,或者聊天、打撲克。誰家有點事情,其他人幫著出主意。“如果哪天誰沒有參加集體行動,必須‘請假’。要是有事不能在一起,心里還怪惦記的。”79歲的孫秀英笑言。
結伴養老的姐妹們每天早上起來就聚在一起,一起晨練,一起買菜,一起遛彎兒……幾個人天天在一起,相互照應,其樂融融,成為彼此超越血緣的牽掛。
目前,官坊街社區參加結伴養老的老年人由最初的9個人增至11個人。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樂”
近幾年,隨著政府對養老問題的重視,相關資金投入力度越來越大,許多老人已經實現了“老有所養”,但距“老有所樂”仍有一定差距。
記者注意到,不愿意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不在少數。這類老人生活可以自理,有穩定的收入和獨立的住房。他們不愿意到養老院,更傾向于結伴養老的模式。“人老了,就想有個伴兒,心里有啥不舒服就跟姐妹們說一說,說完心情就好多了。”王毅華說出了許多老年人的心聲。因為相對于物質方面的滿足,老人們更渴盼精神方面的慰藉。
記者采訪時發現,結伴養老的清一色都是女性。孫彥梅說,男性老年獨居者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女性相對差些,更多選擇和子女一起生活。
結伴養老需要注意三方面:
一是結伴養老應遵循自愿的原則。孫彥梅說,社區只是為有結伴意愿的老人搭建了一個平臺,至于誰和誰結對,完全由老人們自己決定。
二是老人們之間要多溝通。畢竟人與人之間相處,多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
三是要處理好相關費用的問題。如果有老人希望結伴養老并住在一起,共同承擔費用,就需要事前約定,避免在結伴養老過程中產生經濟糾紛。“作為一種社會化養老的新模式,老人們結成伙伴,彼此照顧,既減輕了兒女的負擔,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也消除了老人晚年的孤獨感,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慰藉。更關鍵的是,老人發生意外或生病時,其他人能及時處置。”孫彥梅說。(記者 霍雪飛)
原標題:山西陽泉市社區撮合獨居老太“結伴養老”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老人 結伴 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