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雍城考古: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2015年07月28日 11:22 | 作者:張紅中| 來源:西安晚報
分享到: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么后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后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余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

 

  今年7月,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東方帝王谷》熱播后,劇中“飲馬黃河”對秦雍城的講述,考古專家對這座“水上秦都”的城市格局、城市擴建、城郭制度、陵墓、郊外祭祀等提出新觀點,再次引起公眾對這座有著300余年歷史古城遺址的關注。

 

  12年不解之緣

 

雍城城址區3D復原圖

雍城城址區3D復原圖

 

  以往,史學界一致認為,鳳翔縣的孫家南頭村宮殿區在成為秦人遷都的雍城后,才成為秦至西漢時期王室進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場所。但隨著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該宮殿區勘探時意外發現的一批秦墓,改變了這個說法。這次發掘清理說明早在遷都雍城之前,此處就是西周王朝的一個封邑,并且興盛了很長時間。

 

  2003年1月15日已是農歷臘月,鳳翔縣長青鎮寒風凜冽。記者在接到“鳳翔孫家南頭考古有重要發現”的消息后匆匆趕到了工作現場。

 

  當日中午,記者在已經發掘的一處墓地看到,考古人員正在深約10米的墓內緊張地進行發掘清理,此時墓坑里已露出大量的青銅器以及陶器、漆器等文物。“那個戴眼鏡的人就是省考古隊負責人田亞岐。”時任寶雞市文物局長的張潤堂指著正蹲在滿是泥雪的墓坑中忙碌的中年男子說。據介紹,為配合寶雞市某企業征地建廠,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隊、鳳翔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占地近千畝的建設區域內發現了100多座周秦時期墓葬。

 

  “這批墓葬的發現可能要重新認識汧河流域秦國歷史發展的遺存序列,可能為探尋秦國早于雍城的另外一處城邑——汧渭之會提供有力線索。”田亞岐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道。12年后的2015年7月,當記者和田亞岐聊起雍城考古時,他仍然對秦都城學術觀點津津樂道。巧合的是,他正在校對即將出版的《鳳翔孫家南頭——周秦墓葬與西漢倉儲建筑遺址》專著,該書中的一項內容便是當年發掘的孫家南頭村那批周秦墓葬。

 

  80年接力考古  逐步揭開秦雍城神秘面紗

 

秦公一號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

 

  從上世紀30年代,雍城考古工作歷經了八十余載,田亞岐將這一漫長過程分為4個時期。

 

  啟蒙時期為1934年~1937年,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的年輕學者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等先生赴寶雞參加渭水流域考古調查并發掘斗雞臺“瓦鬲墓”,他們平日駐扎于當時的府城鳳翔,發掘閑暇之際,他們漫步于鳳翔郊外的雍水河畔,以小規模的田野考古調查方式,留意并初次查找古文獻中所提及的早期秦雍城。

 

  初期探索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加強和倡導對古文化遺產的保護。自上世紀50年后期開始,關中地區沿渭河、涇河、漢水流域探尋古代重要歷史古城及古人類聚落遺存的考古工作相繼展開,秦都咸陽、雍城作為渭水流域的工作目標隨之被納入工作視線。國家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隊此時曾在鳳翔做過多次考古調查;從1959年下半年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鳳翔發掘隊正式成立,諸多前輩學者先后參加了雍城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由于當時秦文化考古工作剛剛起步,有關遺存的面貌和特征并不為人所了解,當發現一些城墻遺跡和建筑材料標本之后,自然把位于雍水河左岸的“南古城”當成是秦雍城的宮城所在。其實現在看來,“南古城”雖位于秦雍城遺址范圍之內,但它不具備東周時期秦雍城的屬性,可能系西漢時期雍縣縣邑或者同期官署建筑。

 

  全面輝煌期自1974年開始,那時考古學界希望通過考古新材料來證明一個時興的理論觀點,即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俄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及其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秦國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那里沒有奴隸制,或是奴隸制統治薄弱,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工作背景,促成了后來秦雍城大規模考古工作延續。十幾年的考古生涯與勤奮拼搏,鑄就秦雍城考古工作最為鼎盛的輝煌期。直至1986年,這一時期的考古工作者在雍城城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鉆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規模;劃分了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及城郊宮殿等建筑遺址相對區域分布;勘探出位于城南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及雍水河沿岸的國人墓葬區;調查出郊外的部分宮殿建筑遺址區;發掘了秦公一號大墓和馬家莊秦宗廟遺址等。

 

  上世紀末至今為秦雍城考古工作的鞏固轉型期,秦雍城考古工作進入對傳統考古資料進行全面整理以及在傳承既往“宏觀”工作取得重要收獲的基礎上,再利用“微觀”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對秦雍城遺址的細部進行更為全面掌握的新時段。這一時期秦雍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確認秦雍城遺址的整體布局和內涵,在此基礎上建立該遺址GIS地理信息系統;在重點區域田野工作方面先后開展了城址調查、秦公一號、六號陵園和“穆公墳”遺址考古調查與勘探、秦公一號大墓一號祭祀坑發掘、豆腐村戰國制陶作坊遺址考古發掘、孫家南頭春秋秦墓地與汧河碼頭倉儲建筑遺址考古發掘等,這一時期當雍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百處大遺址之后,由陜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寫的《秦雍城大遺址保護規劃》成為轉型之后如何進一步探索與傳承這座秦都“圣”城的重要命題。

 

  采訪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公布的秦雍城考古成果顯示:2013年在秦雍城遺址首次發現雍水上的堰塘遺址;首次確認環圍狀的城郭結構;首次印證“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秦雍城的面貌得以更加清晰地還原……

 

  “作為建制時間最長的國都,是秦國走向強盛的里程碑,秦國在雍城發展軍事,構筑城防體系、提升經濟的支撐力,以滿足對外戰爭的耗費,秦國也正是通過戰爭營造自身發展的空間。如果說當初秦國在隴東地區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么后來東出隴山,向關中挺進,尤其是在經過反復選擇定都雍城后才有了統一六國的強國夢想。”田亞岐說。

 

  秦公陵園和國人墓地  陵隨都移與城陵相依交互印證

 

孫家南頭村出土的青銅器 記者 張紅中 攝

孫家南頭村出土的青銅器 記者 張紅中 攝

 

  秦公陵園位于鳳翔縣南塬,分為南指揮陵區和三岔陵區兩部分,約23平方公里,南指揮陵區由13座陵園組成,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公陵園區,目前已在陵園中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車馬坑共51座和2處國人墓地。雍城秦公陵園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布局規整,它與之前和后來的秦公陵園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繼承性、完整性、獨特性的秦國陵園體系,其表現整個秦陵園“從集中公墓制向獨立陵園制發展過程”的特征是非常明顯的。

 

  據介紹,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平面為“中”字形,坐西向東,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是已發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由主槨室、副槨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組成,該墓葬雖經屢次嚴重盜擾,但仍出土銅、鐵、金、陶、玉等各類文物3500多件,根據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基本確定大墓的墓主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對先秦喪葬制度及秦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1世紀以來,國家、陜西省文物部門按照大遺址“微觀”工作目標,在原已勘探出的14座秦公陵園中選取一號、六號陵園進行試驗性復探。在一號陵園勘探除重新確認陵園中兆溝布局走向、門的結構和8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遺跡外,在中兆溝緊鄰外側東北方向又新發現446座同期或晚于該陵園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9座,其余437座為小型秦墓葬,這類中小型墓葬區域目前沒有發現環繞在其周邊的兆溝,六號陵園過去曾勘探出屬于該陵園的6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坑的遺跡,但由于沒有發現中兆溝而無法確認該陵園具體布局情況,本次勘探新發現了整個中兆溝布局走向和門的結構,發現兆溝的四角各有一段5米~10米長的缺口未挖通,另外還在中兆溝內發現了2座“目”字形祭祀坑,在確認原勘探出的15號“中”字形大墓時,又在墓上發現了夯土建筑遺跡與遺物,與一號秦公陵園具有相同規律的是也在該陵園中兆溝緊鄰外側的西南方向新發現703座同期或晚于該陵園同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多達29座,其余674座皆為小型秦墓,同樣沒有發現這群中小型秦墓周邊的兆溝,為了進一步確認環繞在秦公陵園兆溝外側中小型墓葬的布局、性質、年代及沿革,隨后又對六號陵園中兆溝外側的5座中小型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

 

  隨著兩座陵園復探工作的開展,新的認知也隨之形成,由于在陵園中未發現新的“中”字形秦公大墓,說明在整個雍城已發現的21座“中”字形大墓數基本和當時在雍城執政的秦公人數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中”字形大墓即為秦公的陵寢。目前在整個雍城秦公陵園內僅發現3座“甲”字形大墓,從陵園制度的規律性講,過去認為系秦公夫人墓的觀點較為牽強,系未享國的太子墓的觀點還有可能,基于近幾年在雍城秦公陵園內調查與勘探方面的綜合認識,以往在陵園兆溝之內被統稱為大墓的遺跡,除“中”字形和“甲”字形墓寢之外,其他形制的不是墓葬,而分別是西秦公陵園的車馬坑與祭祀坑,這就說明當時在秦公陵園的兆溝之內埋葬的墓主人只有享國的秦公或者未享國的太子。那么按照當時夫婦不同墓穴埋葬制度,秦公夫人當葬于何處?秦國宗室貴族、軍功大臣又葬于何處?新發現于陵園中兆溝外側的中小型墓群被整個雍城秦公陵園的外兆溝所包圍,從布局上來看必然與陵園有關系,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推測,他們若不是以從葬的身份葬于秦公大墓之內,就有可能葬于兆溝以外的中小型墓群,過去的研究將秦公陵園作為“公墓”,而國人墓地一般被當作“族墓”對待,二者屬性不同,相互分開。從新發現上看,“公墓”與“族墓”在雍城時期的墓葬布局上有其鮮明的組合特征,秦國早期的秦公大墓和小墓葬于一起,沒有兆溝之分,可稱為典型的集中公墓制;雍城時期二者仍然距離很近,但卻將秦公之間、秦公與中小型墓群之間以兆溝分隔,可稱為相對集中公墓制并顯現出獨立的陵園制的雛形;秦國末期至秦代,“公墓”與“族墓”乃至“公墓”與“公墓”之間已完全分開,而且距離較遠,呈現出典型的獨立陵園制度特征,因此,在一號、六號秦公陵園兆溝內外完整布局的新發現從喪葬制度上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內部等級森嚴的場景。

 

  國人墓地主要分布在城南郊雍水河沿岸,分別由南指揮、黃家莊等處相對獨立存在的墓區組成,總面積2.3平方公里。除上述區域外,近年還在雍城以東郊外的塔寺河沿岸六道村、瓦窯頭和雍城城址范圍西北部相繼發現多處秦人墓地,這一新發現改變了之前認為秦國人墓地僅分布在雍水河沿岸的傳統觀點,同時根據墓葬年代推斷,城內墓葬并非秦國有城內葬的習俗,而是原本葬地為城外,后因城市擴大所致。

 

  據介紹,田亞岐研究員最新關于秦都雍城歷史地位與沿革的學術觀點認為,作為秦國歷史上建制時間最長的一處正式都城,雍城在其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按照目前學術界對秦“九都”各自功能與層次結構的研究,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大鄭宮起,止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自雍徙都咸陽”,秦置都雍城達327年。

 

  河流縱橫  “水上秦都”不斷完善

 

  “秦國從最早的甘肅禮縣再到最晚的咸陽,是在遷徙中不斷壯大,在遷徙中不斷從城防體系、城市建制等總結完善建城設施與規模。”田亞岐告訴記者。

 

  在此前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學者已確認雍城西北有一片遼闊的水域,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對秦人如何使用這一水利資源不得而知。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片水域的流出口——雍水河古河道上勘探出一段橫截于古河道的石砌堤壩,由此證明,當時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已受到人工修筑的堰塘的影響。更為巧妙的是,考古學者發現這段堤壩與河道同寬而又低于河岸。對此,田亞岐說:“這樣的構造非常科學,汛期來臨,堰塘能及時向河道泄洪;旱期來臨,堰塘能優先向城內供水。修筑堰塘不僅使得民眾旱澇無憂,還能起到城市防御的作用。”

 

  據田亞岐介紹,在遷雍之前,秦人曾由西犬丘先后遷至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但都未能長久居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地方受自然環境制約,不足以支撐秦的長遠發展。田亞岐表示,一座都城的建立,大約要經過試用期、擴張期和鞏固期3個階段,秦在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只經歷了第一個階段,而在雍城則完整地經歷了3個階段。

 

  據介紹,雍城相比之前的平陽,居高臨下,依山傍水,因此,當秦人由平陽遷至雍城,首先不必再擔心外敵的侵擾。更令人驚喜的是,這里不僅有大量本地人口供秦人擴充軍隊、繁衍生息,還有足夠平坦肥沃的土地供秦人進行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當在雍城順利、輕松地度過第一階段后,秦人開始“筑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由于雍城四周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御敵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這種情形與秦遷都雍城之前,在西犬丘的大堡子山、圓頂子山的城防體系,以及秦陵園內的兆溝如出一轍,也是對文獻所載“城塹河瀕”的實景解讀。而在城內,秦人也“順河而建,沿河而居”。考古學者的調查發現,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河與兩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天然河互相交錯,將雍城劃分為內城與外城,等級區分、功能區別開始出現,標志著雍城進入了第二階段。再后來,秦國為了適從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強力攻伐和爭雄,于是秦雍城便出現了“悼公二年(公元前490年),城雍”的情景,這是雍城城市發展的第三期,也是最為鼎盛的時期。

 

  秦人心懷宏大夢想  “子孫飲馬于河”

 

  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分析認為,秦人一直心懷“子孫飲馬于河”的偉大夢想,所謂“河”即黃河。即使雍城兼具軍事防御和社會生活的良好條件,其地理位置畢竟偏西,因此,當秦人在雍城經過近300年的發展之后,便又萌發了繼續東遷的念頭,夢想的力量讓他們無法停下腳步。

 

  然而,在秦獻公將都城東遷之后,雍城雖然失去了其曾經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由于秦國祭祀天地及五帝祭祖的宗廟仍一度保留,諸如秦始皇加冕典禮等許多重要祀典得以繼續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因此其原有部分都城設施仍被修繕利用。及至西漢前期,雍城郊外的蘄年宮一帶仍為帝王舉行郊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雍城作為“圣都”的象征及其歷史沿革一直持續至漢武帝時期。

 

  發稿時,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漢室主任田亞岐告訴記者,雍城遺址既體現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環境作為適從條件的普遍原則,又反映出秦國面對復雜外部襲擾環境而以完備城防設施作為首選的自身特征。在雍城,秦國把握政治時局,順勢而為,有效利用自然與人文環境,建立了堅固的防御體系,為實現秦穆公提出的“子孫飲馬于河”的秦國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張紅中)

 

編輯:陳佳

關鍵詞:雍城 考古 水上秦都 盛景 “九都八遷”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色国产欧美 | 综合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