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環境監控、藏品管理……
物聯網助力文博保護
敦煌莫高窟洞窟內進行的壁畫病害演變監測
當下,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3D技術等備受矚目的新技術,已成為開啟未來智慧世界的鑰匙。近日,2015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在北京舉辦,眾多物聯網相關的制造、服務展商匯聚一堂,集中展現物聯網發展的勃勃生機。那么,物聯網能夠為文化行業帶來怎樣的突破?
物聯網應用廣泛
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將物與物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物聯網往往與智能卡、RFID(射頻識別)、大數據等技術相聯系。智能卡、RFID標簽是終端設備,用于存儲物品的數字信息,然后借助專用設備提取信息,并通過網絡傳輸和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的集中存儲、分析、處理,進而實現大批量物品的快速管理、控制。”參加2015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張繼創告訴記者。
為充分發掘物聯網的潛力,特別是發揮其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物聯網產業的相關研究,建設應用試點。現在,物聯網已經“潤物無聲”地進入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手機支付應用、圖書館自助還書系統、遍布上百個試點城市的市民“一卡通”等,都是物聯網技術在大顯身手。
2014年我國RFID市場達到385.23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三位;而物聯網市場規模已達到5679億元,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記者在展會上看到,物聯網應用涉及停車收費、路橋管理、物流調度監管、食品及藥品安全管理與識別防偽等諸多領域。張繼創告訴記者:“目前,物聯網應用基本局限于大批量物品管理,然而隨著物聯網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物聯網將大有可為。”
監測藏品環境,遠程控制調節
近年來,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也逐漸感受到物聯網技術的魅力。由于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等優勢,許多單位將其作為預防性保護貴重藏品、對藏品環境進行實時監管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特別是,由于博物館藏品較為珍貴,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因此物聯網技術在文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據了解,2010年,國家文物局在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了物聯網應用示范研究。如敦煌莫高窟,已在60多個洞窟安裝了200多個傳感器,包括溫濕度、二氧化碳監測設備,崖體內部溫濕度、崖體裂隙、壁畫病害等傳感器。山頂和窟區布置氣象站和風沙監測站,窟區安裝空氣監測站等。在數據采集、實時監測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將數據傳輸至專用的數據庫,并將分析結果實時傳給洞窟開放管理系統和莫高窟監測中心,一旦數值超過承載限度,系統將發出預警,并通過短信平臺傳給相關人員,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目前,類似的監控系統在文物預防性保護領域正在推廣應用,現已起到示范性效果。據國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館建設研究課題組負責人楊曉飛介紹,目前國內有4000多家博物館,運用物聯網進行預防性保護、數字化保護的不足100家,多為經費較為充足的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和重點遺址博物館。而在美術館等機構,由于保存藏品環境較為簡單,因此幾乎沒有涉及預防性保護。“物聯網技術應用是一項系統性投入,需要經費、技術、管理機制等多方面支持。”他告訴記者。
控制藏品流向,便于批量管理
除環境監測外,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的藏品、藏書管理系統內大展身手。只需貼上小小的RFID標簽,藏品、藏書的登記、管理立刻便捷起來。
長期致力于物聯網技術在檔案管理應用的上海中卡智能卡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薇告訴記者:“傳統檔案管理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許多檔案入館后被長期堆放,得不到及時整理歸檔;由于人工歸檔存放過程中產生的不可避免的錯誤,檔案存放次序一旦被打亂,將來查找便非常困難;檔案資料都封裝在檔案盒內,因此盤點時一般只清點檔案盒數量,不能準確反映檔案存儲信息。”將RFID應用于檔案管理,情況可大為不同。
蔡薇介紹,當管理員用手推車推著一批貼有RFID標簽的檔案,進出裝有電子標簽閱讀器的庫房門時,閱讀器會自動將這批檔案的案卷號輸入計算機,在檔案目錄數據庫中對相關條目打上進出庫房的標記。“雖然用條形碼也能實現,但條形碼只能逐卷掃描錄入,RFID則可實現大量、瞬間錄入。此外,該技術可以助力于迅速找到放錯位置的檔案,管理員只需手持移動閱讀器在庫房巡視,發現需要尋找的檔案時,閱讀器會自動提醒。”蔡薇如是說。
此外,物聯網技術已經用于書畫、酒類防偽,隨著技術不斷成熟,物聯網在其他類別的珍貴藝術品、文物等防偽、防盜領域都有可拓展的應用空間。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物聯網 文博保護 大數據 虛擬現實技術 3D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