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價值連城的玉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集中了陜西出土的37萬件珍貴文物,其中收藏的玉器占有重要地位。館藏玉器中不僅有龍山文化時期的126件石峁玉器,而且還有“皇后之璽”“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等國內外孤品。尤其是何家村唐代窖藏一次出土文物1000余件,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其中瑪瑙器3件,琉璃器、水晶器各1件,蹀躞帶1副,玉帶板9副,玉臂環2副,“鑲金獸首瑪瑙杯”更是被譽為鎮館之寶。這些玉器的發現,為研究唐代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F擇錄部分館藏精品,做一簡單介紹。
玉人頭像 龍山文化,陜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出土,高4.5、寬4.1、厚0.4厘米。白色,具有蠟質光澤,以剪影手法琢出頭上有橢圓形發髻的人首側視形象,圓臉,腮幫鼓起,鷹鉤鼻,口微張,陰線琢出杏核形眼,腦后有突出的耳朵,面頰上鉆出一大圓洞,頭下雕出一短細頸。
石峁玉器較薄的器物都采用單面鉆孔,如玉璋、玉刀、玉鏟等。這件玉人頭像也是單面鉆孔,呈漏斗狀,起鉆一面平整光滑,待大部分鉆透后,剩下的邊緣較薄部分則敲擊取下,出鉆一面不是很規整,這種情況在石峁出土的玉璋上也能看到。圓孔上半部分棱角銳利,下半部分似是經過打磨,較為光滑,頭下的短頸可能是作為榫頭插在別的器物上,圓孔用于捆綁固定。
陜西龍山文化玉器中,玉人頭像目前僅發現這一件。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遺址出土玉人一件,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玉人六件,但都是全身形象。和這件玉人頭像造型最接近的是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十余件玉人頭像。可能是原始先民們用于宗教活動、祭祀儀式或是溝通天地的巫師形象。
玉鸚鵡形佩 商代,1972年陜西省扶風縣劉家村西周風姬墓出土,長7.9、寬4.9厘米。青玉,有黃斑,似為沁蝕,同出兩件,造型、紋飾、尺寸相同,背面光素無紋,有切割痕,疑似為一件器物從中剖開。頭頂至腦后外側作扉棱形以表示鸚鵡的高冠,勾喙,爪子緊貼腹部,尾部向上勾卷。“臣”字眼,用雙連弧紋區分頭部和軀干,羽翅和尾部均飾雙勾陰線刻畫的卷云紋,勾喙刻“人”字形紋。
由同墓所出的青銅器銘文得知,此墓時代為西周早期偏晚,西周時期人物、動物紋“臣”字眼眼角線拉長,并向下鉤卷。但這兩件玉鸚鵡形佩飾輪廓簡練,線條剛勁有力,刀鋒較硬,有剪影式的藝術風格,“臣”字眼和雙勾陰線構成的卷云紋都具有濃厚的商代玉器風格。另外,這兩件玉佩不論造型、紋飾還是工藝,都與河南安陽商代晚期婦好墓出土的龍冠鸚鵡形玉佩和鷹形玉佩更為相似。據此推斷,這兩件鸚鵡形玉佩應是商代遺物。
后期墓葬出土前朝玉器并不罕見,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周虢國墓地出土的“王伯”龍紋玉觿、獸面形玉佩,山西省曲沃縣西周晉侯墓地出土的玉牛,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村西周墓出土的玉龍等,都被研究者認為是商代遺物。
玉蟬 西周,1974年陜西省寶雞市竹園溝出土,長4.4、寬2.2、厚0.8厘米。白玉,受沁呈灰白色。蟬頭部隆起,嘴部突出,雙目外凸,上用管鉆鉆出圓形眼珠,背部較尾部略高,尾部尖圓,腹部平直,兩側外緣各有兩個圓形穿孔。頭、翅、尾均用“一面坡”工藝雕琢卷云紋。“一面坡”工藝是西周獨創的琢玉工藝,由雙陰線組成,內線較細,外線較粗,較粗的外線琢成傾斜的坡面,俗稱“一面坡”,亦稱“大斜刀”。它是一條垂直的陰線和一條斜坡陰線等距、平行出陽線,剛柔并濟,利用不同的反光和陰影,使玉器的紋飾更具立體感。
玉蟬在我國古代有兩種用途,一是作為陪葬,稱為琀蟬,二是作為佩飾。商周時期的玉蟬,絕大多數都是佩玉,此期玉蟬打孔分為兩種,一種是頭部打孔,作為組佩的一部分或單獨使用,還有一種是腹部打斜孔或穿孔,縫綴于織物之上。這件玉蟬身體兩側各有兩孔,應是縫在帽子或衣物做裝飾用。
目前發現的早期玉蟬,一是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號墓出土的良渚文化的蟬形玉佩。二是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肖家屋脊遺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的六件玉蟬。
關于玉帶鉤的起源,有研究者認為源于良渚文化時期的玉質鉤形器。但是這些鉤形器與后世的帶鉤形制差別較大,且無法確認良渚時期的佩玉習俗和衣冠服飾,因而,此類鉤形器是否就是玉帶鉤的雛形,尚難定論。這件玉帶鉤是目前所見較早時期的具有成熟形態的玉帶鉤,和其造型類似的有河南省固原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的鴨首玉帶鉤,陜西省寶雞市益門村2號墓出土的蛇首形玉帶鉤,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一號墓出土的鳥首形玉帶鉤。
上述春秋時期的玉帶鉤的共同特點就是器型較小,長度一般在3厘米以內,無鉤鈕,不作為腰部束帶使用。與這件玉帶鉤同墓出土于腰部的三件銅帶鉤都有鉤鈕,這件玉帶鉤出土于人骨架右側肩胛骨處,據推測應是胸前衣襟的掛鉤。用法應是將絲帶從末端的長方形孔內穿出,系在凹槽內的圓柱上,再用略小于圓形凹槽的木質或玉質圓環壓緊,防止繩結滑落。這件玉帶鉤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既是實用器,又是精美的裝飾品。
皇后之璽 西漢,1968年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出土,邊長2.8、高2厘米。白玉,螭虎鈕,印臺四周琢勾連云紋,印面正方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可能是高祖皇后呂雉所用玉印。據推測原來存放于長陵旁的便殿內或隨呂后下葬于棺槨中,西漢末年赤眉軍農民起義,毀陵盜墓,流落在距高祖劉邦和太后呂雉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處。
漢代的印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作為憑記并表明身份,故漢代官吏皆佩印綬。二是用于封緘。秦漢時期不論玉璽還是銅印都為陰文,因為此時璽印的主要作用是鈐印封泥,而非蓋于紙絹,鈐壓在泥上字體呈陽文,顯得十分醒目。與“皇后之璽”形制近似的有河北省滿城縣陵山1號墓出土的2枚西漢螭鈕玉印,無印文,非實用器。還有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帝印”玉印。“皇后之璽”作為明清以前唯一發現的皇后印實物,彌足珍貴。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長15.6、高6.5、口徑5.6厘米?,旇е瞥桑欢说癯杀?,口沿外有兩條圓凸弦紋,杯體打磨光滑。另一端雕琢成獸首,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獸首口鼻部有流,為不規則扁圓形,流口外部有金蓋帽,金蓋帽后面有金管堵住流口,使杯中液體無法流出。
鑲金獸首瑪瑙杯的造型以及底部泄水孔的設計,與古希臘的“來通”極為相似。關于瑪瑙杯的產地及年代目前尚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是7世紀之前的外來物品,也有學者認為是八世紀唐人吸收外來文化制作而成。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2月刊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玉器 陜西 價值連城 收藏 考古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