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哥窯瓷器產生的歷史傳說
傳說古時,浙江龍泉青瓷世家有兄弟二人燒窯,哥哥的燒窯技術比弟弟高明,招致了弟弟的嫉恨。為破壞哥哥聲譽,弟弟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想讓他燒出壞的瓷品。被蒙在鼓里的哥哥照常燒窯,燒好后開窯一看,滿窯瓷器釉面全部裂開了,但裂得很奇特,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哥哥看到這些,傻眼了,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硬著頭皮將這批瓷器拿到市場上準備低價處理掉。誰料,人們卻對這種帶有裂紋的瓷器產生了極大興趣,一搶而空。從此,哥窯瓷器名揚天下。
宋朝瓷器生產蓬勃發展,各地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特色的名窯,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然而,現在雖有流傳下來的哥窯產品,但哥窯窯址卻至今未能確定,成了一個謎。哥窯作品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形制,如貫耳瓶、獸耳爐、鼎式爐、葵口碗等。哥窯胎子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是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輕輕敲擊哥窯的瓷胎,沒有一般瓷胎的金石聲,而是近于破碎的“噗噗”聲。
哥窯瓷器的特點主要如下: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哥窯瓷器在整個中國陶瓷史上的傳世數量極少,價格昂貴,且多有價無市。后世有不少仿制品,有官窯仿品,也有民窯仿品。盡管如此,仿哥窯瓷品與真品相比,精細度不夠,略顯粗糙。特別是真哥窯產品釉色并不統一,但仿品釉色卻比較均勻。當代還有不少仿哥窯產品問世,但由于仿制者手中罕有真品,只能照圖錄仿,因此,精品極少。(來源: 中國瓷器網)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哥窯 瓷器 宋代五大名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