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憶費先生

——寫于費孝通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

2015年04月27日 11:14 | 作者:方李莉|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B20150427003-zx10

費孝通先生晚年照片

 

  4月24日是費孝通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為了紀念他,早上起來我再次閱讀了他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并試圖再次讀解這十六字箴言。

 

  這十六字箴言,是1990年在日本東京為費孝通先生召開的80歲生日的歡聚會上,在展望人類學的前景時,費先生提出來的。他說,人類學要為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人類學應當探討文化的自我認識、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共生理念以及達到‘天下大同’的途徑。事實上,如果我們再往回看呢,這是在中國的傳統經驗里面所一直強調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反映。”“承認不同,但是要‘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條道路,否則就要出現紛爭。只強調‘不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毀滅。‘和而不同’就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

 

  雖然離費先生提出這十六個字的時間已經過去了25年,今天讀起來,這一觀點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對于今天如何處理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在世界范圍內這些不同國家、民族、地區如何相互理解與對話,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費先生“十六字箴言”中的“美”是指“美好社會”的意思。他說,“美好社會”的內涵是各群體從不同客觀條件下取得生存和發展的長期經驗中提煉出來,在世世代代實踐中逐步形成,因之它屬于歷史的范疇。所以,不同的群體對“美好社會”可以有不同內涵,各自肯定群體共同認可和相互督促的理想。在群體能夠在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下生存和發展時,各個不相關聯的群體盡可以各是其是,各美其美,各不相干。但是,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經濟貿易、互聯網,衛星通訊的傳播等使得地球成為一個地球村,不同國家的人成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不同國家、不同群體間的接觸、交流以至融合已是歷史的必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還只是“各美其美”,或強制別人“美我之美”,就會有很大的危險。因此,當今世界雖然存在著不同文明的沖突,不同社會制度的沖突,甚至不同發展模式的沖突,但大的趨勢還是要走向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傳統的和平共處。也就是說,未來的世界更多的不是對抗,而是合作,不僅是競爭,而是互動和共贏。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以“美人之美”的文化態度作為基礎。

 

  費孝通先生講的“美人之美”,是說要看到不同文化的長處,要善于尊重和欣賞與自己不同的文化傳統。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發展,同時具有較大的包容性。

 

  生物圈的健康平衡需要多樣性的物種與基因的互動來保持,同樣,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也需要多樣性的文化和群體經驗及智慧來支持,這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精神所在,是世界不同國家的人類學者所持的基本態度。“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并不矛盾,而是相成的。只要能更上一個認識的層次,大家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上完全可以建立起親密的合作相處。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許是人類的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但費孝通先生認為,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他說:我總是認為各群體間價值觀念上存在一些差別不應成為群體沖突和戰爭的根據。如果用比較方法去具體分析人類各群體所向往的美好社會,基本上總是離不開安全和繁榮這兩項基本愿望。這兩項基本愿望只有通過群體和平協作來實現。

 

  人類大小各種群體是可以各自保持其價值體系而和其他群體建立和平互利的經濟和政治關系的,只要大家不采取唯我獨美的自我中心主義,而容忍不同價值信念的并存不悖,在群體間尚沒有通過長期的交流達到自覺的融合之前,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取得和平共處,并逐步發展為進入融合一致的大同世界準備條件。這些作為群體之間共處的基本守則,是在為一個完全繁榮的全球大社會的形成做出必要的準備,也是避免人類歷史進程受到災難性的挫折而倒退回到不文明的狀態,或甚至使人類讓出其主持這個地球發展的地位而做出的努力。

 

  在這里費孝通先生看到的是在全球化時代,不僅是經濟的一體化,還需要有一套人類共同遵守的基本法則、理念和秩序。所以,費先生說:“對于全球化、文明、文化的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純知識性的探索,它已經成了解決人們面臨的嚴峻問題的一門科學。”他認為,當今世界還沒有一種思想能夠明確地、圓滿地回答我們所面臨的關于不同文明之間的種種復雜的問題。不管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還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這個問題上,都同樣受到嚴峻的挑戰。這不是哪個單一的國家、民族或文明遇到的問題,而是一個全人類需要面對的共同的問題,是全球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挑戰。

 

  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這需要有一個群體來開一代新風,還需要有一個文化的底蘊來支持。近百年來中國不僅在科學技術上缺少創新,在思想理論上對世界的發展也少有貢獻。那么世紀轉折之交,在人類文化需要大同或和而不同的時候,中國人是否有這種能力在挖掘中國古代資源的基礎上為世界的和平發展,為世界的新秩序的建立作出新的貢獻?費孝通先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中國人從本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中深切地體會到,文化形態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交融的。推而廣之,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也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溝通,這對各個不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有利的。”

 

  在這個問題上,費先生尤其關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因為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共同生活,導致了中國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他有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文章叫《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這里他看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在大中華的理念中做到“和而不同”的。所以他說:“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補”。“多元互補”是中華文化融合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文化得以連綿延續不斷發展的原因之一。中國的這一歷史經驗以及這一文化形成的過程,對于今天的世界發展應該有所啟發。

 

  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通的便捷、互聯網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傳統的地域空間的概念,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跨國界交往,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跨文化交往,已經毫無時間障礙和空間障礙。在這頻繁的交往中,大家是加強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關系,還是加強對立與競爭的關系,這很重要。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經濟的全球化也意味著問題的全球化,各個國家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問題,但也有許多共同的利益和問題。比如我們將共同面對自然匱缺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氣候變暖問題,經濟危機問題,疾病問題,戰爭問題等等。今天的地球不再是圓的,而是平的,平的世界是一亮皆亮,一暗皆暗,世界共枯榮,因此,未來的世界各文明之間相互依存相對于相互爭斗更重要。而在這樣的時代,中華民族能夠為人類社會作出什么樣的貢獻,又如何能通過自身的文化促進世界的和平與文明的交融與互動?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非常重要,值得我們重讀和進一步加深理解。

 

  (作者系費孝通先生學生,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費孝通 逝世十周年 紀念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在线天堂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性色生活片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中字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