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全國政協常委葛劍平:生態資源不是“免費的午餐”
“生態資源如何參與分配,已經成為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葛劍平表示。
據葛劍平介紹,我國現行的資源稅征收范圍分原油、煤炭、天然氣、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鹽7個稅目,盡管覆蓋了大部分已知的礦產自然資源,但仍有許多自然資源未包括在內,如水、黃金、地熱、森林等資源。
“由于大量的自然資源被作為‘免費的午餐’無償使用,從而導致了自然資源的不斷減少和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從而使人類生存的條件受到嚴重影響,為經濟發展埋下了嚴重的隱患。”葛劍平表示。
據介紹,1997年美國2500名經濟學家,包括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同發表了一項關于氣候變化的聲明,指出最有效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方法是通過基于市場的政策。“這表明了生態資源也要‘付費’的必要性。”葛劍平說。
那么生態功能能否以貨幣方式進行計算?
“我認為是可行的。”葛劍平進一步做了解釋,“目前我國積極開展和推廣的‘碳匯造林’項目,就是將造林和森林管理增加的碳匯加以計量,并作為生態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推動其價值化的同時,還能促進企業自愿減排。因此,我們要充分意識到:生態文明也需要一只‘看不見的手’,也需要積極培育生態服務市場,大力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
在葛劍平看來,發展和推進“生態服務型經濟”,就是要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以生態服務價值為核心,以林權制度改革和水權市場建立為契機,借助市場機制和法律手段,構建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商品生產、生態交易和生態消費市場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的新型服務型經濟和服務產業。
我國如何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葛劍平也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國家首先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服務價值,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協調因自然資源開發而引起的各種經濟利益關系。”葛劍平表示。
同時葛劍平認為還要界定清晰的生態產權邊界,賦予產權主體對稱的權利激勵與責任約束;建立多元化生態產品開發和交易機制。
葛劍平還特別提到了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要建立公正合理、運行規范的評價體系和市場機制,推動生態補償的產業化升級。”
葛劍平表示,還應發揮資源價格的杠桿作用。按照“誰使用誰付費、多使用多付費、多排放多負擔”原則,完善資源環境價格體系,積極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引導企業綠色生產、社會綠色消費。并提升碳匯產品品位,加大碳匯交易規模。
編輯:羅韋
關鍵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