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要聞
寧夏民主黨派、工商聯人士支招促消費
讓更多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立秋節氣剛過,寧夏大地日漸鋪金疊翠,展示出豐收景象。一樣紅火的,還有當地的消費市場——近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獲悉,今年上半年,寧夏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9.63億元、增長6.2%。
采訪中記者得知,寧夏在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與發展過程中,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有關人士積極助力、建言獻策。
首發經濟要從“熱詞”變成“熱能”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其中,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明確成為2025年擴大內需的重點舉措之一。
首發經濟包括新開首店、新品首發首秀、新服務首推、演出首演、賽事首賽等形式,是當前引領消費潮流、推動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寧夏發展首發經濟的成果如何?
自治區商務廳廳長戴培吉介紹,寧夏首發經濟還處在發展首店階段,2019年至2024年,全區共引進各品牌寧夏首店374家,以餐飲、零售業態為主,涵蓋文體娛樂、兒童親子、生活服務等領域。
銀川作為首府城市,是全區經濟發展的“龍頭”,截至目前,累計引進品牌寧夏首店301家。“去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5.27億元,同比增長6.1%,絕對量占全區60.1%。”銀川市商務局局長王芳表示。
寧夏首店經濟撬動了市場新需求,有效帶動了當地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銀川市消費市場有限,部分首店因客群基數小、復購率低導致經營虧損。
如何讓首發經濟的短暫“流量”變成長期“留量”?多位民主黨派、工商聯人士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建議。
自治區工商聯主席何曉勇認為,首發經濟重在“首”和“新”,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部分企業仍然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一些企業只是簡單地模仿或跟風,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2024年銀川市當年引進的130家首店中,餐飲業態占比近半,其他如潮玩、沉浸式體驗等創新業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何曉勇說。
何曉勇表示,“首發”引來的流量不會自動轉為“留量”。只有秉持鏈式發展和產業生態集聚理念,將首發的最終產品或服務向產業鏈各環節、全周期轉變,推動形態從單一的商圈經濟向多業融合的產業生態圈轉變,才有望避免首發優勢“曇花一現”,使首發經濟真正成為持續激發消費潛能的內生動力。
民建會員、銀川建發集團董事長楊志泰認為,存量時代,首店意味著獨特與流量,是項目打造差異化競爭的“寶器”。他建議,在加強精細化管理、精益化經營的同時,要加大以商招商力度,政企合力擴大商圈經營邊界,不斷挖掘首發經濟,增加多元化消費場景,讓人氣聚起來、消費熱起來。
民盟盟員、中國廣電寧夏網絡公司高級工程師葉金從調研中了解到,目前,寧夏首發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著資金不足、物流成本高、消費能力弱等諸多挑戰,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多部門通力合作,在相關扶持政策上持續發力,政策打包疊加推送,讓更多首店、首發、首秀、首演在寧夏真正扎根生長。
大家認為,發展首發經濟若脫離當地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條件,很難形成鏈式發展和產業生態集聚的效應。銀川等中小城市則更需緊密結合自身稟賦和特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首發經濟賽道。
另外,記者從自治區商務廳了解到,當前寧夏已初步形成區、市、縣三級聯動促進首發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自治區提振消費的實施方案提出針對第三方引進品牌首店給予最高50萬元、首發首秀等活動最高20萬元的獎勵;銀川市對首店給予最高20萬元裝修和租賃補貼;興慶區對首店引進、裝修補貼和首店運營均提出獎勵政策,其他市、縣(區)也已出臺或即將出臺相關激勵措施。
采訪中,大家紛紛表示,在有關政策的推動下,寧夏的首店經濟必將進一步聚集人氣,提升城市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助推“文旅流量”變為“消費增量”
暑假期間,地處黃河之畔與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迎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
“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漂它幾十年,賽過活神仙。”在景區沙坡頭羊皮筏子工藝展示區,許多游客駐足了解羊皮筏子制作工藝。寧夏大多時候晴空如洗,黃河蜿蜒流淌,將西北的遼闊壯美與江南秀色的柔美完美結合,成為各地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隨著旅游消費成為大眾美好生活的標配,如何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推動“文旅流量”變為“消費增量”,成為寧夏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
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副主委陳艷菊給出一組數字,據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回族自治區分行統計,2024年11月末,寧夏全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9909.39億元,較上年增長7.8%。“這顯示,自治區居民消費趨于謹慎,存錢避險心態較重。”
如何讓老百姓敢消費、愿消費?陳艷菊建議,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收入,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要培育消費增長點,提高居民消費意愿。比如以智慧商圈、文創經濟、首店經濟等為抓手,努力打造“塞上·鳳凰幻城”、沙湖不夜城、漫葡演藝小鎮、“沙漠傳奇”等寧夏旅游新IP,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同時,支持市縣特色街區和地理標志產品經營,升級“農村大集”消費場景,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培育娛樂、電子產品、有機食品等消費新熱點。
對于陳艷菊的建議,農工黨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副主委王波表示認同。他同時提出,寧夏促進文旅消費還存在三個方面的短板弱項:一是旅游服務要素協同性不足,如一些景區內餐飲以快餐為主,缺乏寧夏本土特色;二是旅游產品缺乏地方特色,個別旅游景點創新意識不強,部分地市文旅產品與服務供給單一化、水平低,數量、質量、規模等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三是旅游市場秩序有待規范,如強迫購物、擅自變更行程、拒絕履行合同等問題時有發生。另外,還存在住宿設施及服務質量不高、網紅景點排隊等問題。
王波建議,要積極拓展文旅業態,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打造文體旅特色“吃住行游購娛”體系,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引導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工藝人在景區、鄉村旅游點等打造非遺工坊,打造燈光秀、沉浸式演藝節目,優化消費體驗,促進消費升級;優化政策供給,開展“暢游寧夏·文旅惠民”文化旅游消費等活動,用好用足“引客入寧”獎補措施,讓外省市以及國際游客暢游寧夏;打造城鎮“五大特色街區”“十大鄉村集市”,發展綠色、健康、品牌消費等,打造一批文旅商融合發展的假日消費、冬季消費集聚示范區;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對住宿、餐飲、景區嚴格落實明碼標價,對出租車欺客、拒載、不打表亂收費等現象及時查處。
而在文旅融合的大框架下,還有一個領域潛力巨大,那就是演出經濟。近年來,演出經濟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收入達796.29億元,比2019年增長39.14%。演藝產業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效能,成為消費熱點與文化亮點。
農工黨寧夏回族自治區委會黨員陳中偉表示,近年來,很多地區將演出經濟視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關鍵舉措大力推進,而寧夏在近十年間卻很少舉辦大型演唱會。
“區內眾多歌迷、追星族及音樂發燒友,常常為觀看心儀的演唱會遠行,一趟行程短則兩三天,長則三四天,算上門票、餐飲及住宿等費用,花費少則2000元至3000元,多則超過5000元。”陳中偉呼吁寧夏高度重視演出經濟的帶動效應和溢出效應,提高演出經濟的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全力支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舉辦各種演出活動。
陳中偉還建議,加強與旅游市場的融合發展,在演唱會場地周圍廣泛宣傳寧夏特色、知名旅游景區,精心制定合理觀看演唱會和游覽景區的特定線路,讓歌迷和游客在激情赴寧觀演的同時,“順訪”寧夏各大旅游景區,使“觀演﹢旅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演出經濟激活一座城”在寧夏成為現實。
(記者 范文杰)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