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滾動資訊
從上海WAIC到北京WRC:賽博格重塑重載人形機器人產業格局
重載人形機器人技術路線漸清晰
在上海WAIC展會現場,賽博格Cyborg-R01的全球首發吸引了眾多目光。這款身高1.8米的人形機器人,搭載了自主研發的仿生全身協同控制系統(OMCI),雙臂負載能達到20公斤,連續作業故障率控制在0.1%以下,專門為危化品處理、電力巡檢等高危場景設計。
賽博格創始人董典彪博士介紹,這款機器人有三項技術突破值得關注。第一是多關節協同承力技術,通過肩、胸、膝的聯動結構,能穩定搬運汽車制造等場景中的不規則重物。第二是高精度控制能力,16根仿生肌腱可實現0.1牛力控與0.1毫米操作精度,能滿足精密裝配的需求。第三是高國產化水平,從本體結構到靈巧手、減速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過90%。
對比國際同類產品,特斯拉OptimusGen-2負載僅5公斤,主要面向家庭服務。波士頓動力Atlas雖能達到20公斤負載,卻缺乏工業級的精細操作能力。賽博格在負載與精度的平衡上實現了突破,填補了工業級重載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空白。
就在此前上海舉行的WAIC大會上,賽博格與力勁科技、沈陽鑄造所等5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重載人形機器人模塊化開放平臺”,重點攻關鎂合金輕量化、特種涂層等關鍵技術。這表明在重載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呈現出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新態勢。
賽博格的中國方案凸顯差異化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在技術路徑選擇上,賽博格以“仿生協同+模塊化”為核心,聚焦工業場景的實際需求。采用鎂合金材料與存算一體芯片,在保證負載能力的同時實現了降本增效。
這種技術路線與國際品牌有明顯不同,特斯拉OptimusGen-2依托汽車制造經驗,側重家庭服務場景,負載能力難以滿足工業需求。歐洲品牌則受限于精密減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不僅成本較高,本土化適配也存在不足。
在產業鏈構建方面,賽博格已形成“研發-制造-應用”的閉環。力勁科技提供的先進壓鑄設備,有效助力機器人本體減重。蘇州賽翡斯研發的特種涂層技術,顯著提升了關節的耐磨性并延長了使用壽命。相比之下,國際巨頭仍以單點技術突破為主,產業鏈整合能力還有待提高。
賽博格開啟高危領域“機器換人”新進程
據悉,從實際應用案例來看,重載人形機器人正在有效替代高危崗位的人工。在山東某化工廠,Cyborg-R01承擔20公斤級危化品搬運任務,已實現連續3個月零事故運行。南方電網某變電站,搭載檢測設備的機器人攀爬桿塔巡檢,效率比人工提升50%。山西煤礦塌方救援中,機器人深入危險區域搬運物資,避免了二次坍塌可能帶來的風險。
國家《“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將特種機器人列為重點領域,上海、北京等地也已出臺專項補貼政策,支持重載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投資機構昱烽晟泰負責人馬立雄指出,該產業正處于“技術紅利釋放期”,預計2027年國產化產業鏈產值將達到185億元。
賽博格創始人董典彪認為,自主研發是突破技術壁壘的關鍵,從航天級拓撲優化到仿生驅動系統,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打破了歐美壟斷。這種聚焦高危領域剛需、以“安全替代”為核心的發展路徑,為中國機器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有益借鑒。
馬立雄指出,當前重載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精密減速器、高動態伺服電機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不足30%,高危行業對機器人替代人工的接受度也需要逐步培養,才能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從上海WAIC到北京WRC,重載人形機器人已從技術展示走向產業落地。隨著政策支持與資本投入不斷加大,中國有望在全球重載人形機器人賽道上占據主導地位,為“科技強國”戰略注入新的動力。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