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委員聲音
通過文藝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傳承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國國家話劇院于紀念日期間特別策劃并推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演出”,包括話劇《鐵流東進》《紅色的起點》《哥本哈根》《物理學家》《三灣,那一夜》《死無葬身之地》《直播開國大典》及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等8部優秀劇目,于6月至10月期間在北京上演。
以《抗戰中的文藝》為例,這部話劇以抗戰時期為背景,通過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的求索、掙扎、奮斗為主線,展現了中國文藝在戰爭年代中的艱辛與堅韌。這部話劇在呈現形式與內容深度上進行大膽創新與突破,觀眾可以通過舞臺上營造的“抗戰文藝紀念館”,看到中國14年抵御外寇的抗戰心路。影像的使用和演員的舞臺表演相結合,類似環境戲劇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舞臺的局限,與虛擬場景完美融合,將一個個鮮活的抗戰文藝人物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無論是慷慨激昂的演講,還是深情動人的創作,都讓觀眾深切感受到抗戰文藝工作者們的熾熱情懷與堅定信念。
同時,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力,這部話劇打破了地域與時間的限制,將這份獨特的藝術體驗傳遞給更多的觀眾朋友。無論觀眾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只要有網絡連接,都能走進這個虛擬的抗日戰爭紀念館,感受抗戰文藝的魅力。
從更深層次來看,《抗戰中的文藝》成功地在宏大敘事與個人感知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這部話劇通過聚焦抗戰文藝這一特定領域,以具體的人物故事、情感表達與藝術創作,將宏大的歷史敘事細化為一個個觸手可及、感人至深的個人體驗。觀眾在欣賞話劇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抗戰歷史的大致脈絡,更能深入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理想追求與精神力量,從而在個人層面與歷史產生強烈的共鳴,讓抗戰歷史真正走進觀眾的內心深處,成為他們共同的精神財富與文化記憶。
文藝作品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肩負著展現昂揚民族精神的重任。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讓更多觀眾看到,抗戰歷史不僅僅是一段慘痛的記憶,更是一部彰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精神的壯麗篇章。它讓我們銘記過去的苦難,珍惜當下的和平,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穩步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這一偉大征程,需要全體中國人團結奮斗,以更加昂揚的精神不斷拼搏努力。在此過程中,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以及必勝信念,是必須深深植入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精神內核。
抗戰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必然會在歷史長河中持續散發強大力量,激勵一代又一代后人奮勇前行。文藝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元的藝術形式,以文藝作品為載體,構筑起一座座能生動講述抗戰時期可歌可泣故事的殿堂,展現廣大人民在抵御外侮侵略的艱難歷程中,凝聚起強大共識,為民族生存而不懈拼搏奮斗的動人篇章,讓抗戰精神借文藝之力深入人心、代代傳承。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