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委員好聲音
委員好聲音丨閔慶文: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感悟“兩山”理念的真諦
“兩山”理念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系統剖析了經濟與生態在演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20年來,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兩山”理念,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使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2005年6月5日,在獲知傳承了1300多年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遴選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時,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關注此唯一入選世界農業遺產項目,勿使其失傳”。20年來,青田始終牢記囑托,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做好稻魚共生系統保護和發展文章,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協同進步。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堅定支持者、重要推動者、成功實踐者、主要貢獻者,中國不僅以25個項目位列各國之首,而且在制度建設、科學研究、保護實踐等方面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綠水青山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亮麗底色。大多數農業文化遺產地處于重要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突出。據研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存在顯著的空間關系:首批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5個國家公園與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存在包含、相交或相鄰關系;分布于211個縣級行政區域的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有69項與自然保護區存在包含、相交或相鄰關系;135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含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地質公園和草原公園等自然公園。
例如,浙江省慶元縣地處江浙之巔、三江之源,是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核心區、華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森林覆蓋率86%以上。慶元菌物資源十分豐富,大型真菌達423種,其中可食(藥)用真菌就有360種,有價值的重要菌種79種,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2005年,習近平同志寄予慶元“保護好生態就是最大政績”殷殷囑托。慶元還使其林—菇共育系統于2014年成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中蘊含著保護綠水青山豐富的生態智慧。“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中國傳統農業是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勞動人民將自然視為人類的家園,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視萬物有生,與自然和諧相依。在農區,依據自然變化和作物生長習性,積淀了應時、取宜、守則、有度等農業生產的時序安排與生產制度。在牧區,依據自然環境變化和牲畜習性,根據牧草長勢、畜群規模,形成了“四季輪牧”“逐水草而遷徙”的草原游牧方式。
例如,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不僅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兩用、稻魚雙收”,而且因為稻花肥魚、魚糞肥田、稻為魚遮陰、魚為稻吞食害蟲的生物互利作用,減少了稻田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據研究,在同樣的技術水平和投入水平下,稻魚共生系統一般可使稻米產量提高5%~15%,而且減少了稻田溫室氣體的排放。又如,在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哈尼人秉承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態文化,堅信“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的理念,通過巧奪天工的設計,山頂種樹涵養水源,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構的復合生態系統,成為山地立體生態農業的典范。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成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途徑。“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如何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生態與文化價值,促進生態與文化產品價值實現,是農業文化遺產地面臨的重大課題。
“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例如,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一方面以優質農產品和特色食品助推桑基魚塘可持續發展,通過探索桑葉養魚新模式,成功申報“桑基塘魚”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開發桑葉、桑果多種用途,生產桑葉茶、桑葉蛋糕、桑葉咖啡以及桑葚汁、桑葚酒、桑葚果醬等各類生態綠色食品;開發蠶蛹與蠶絲新功能,研發以絲素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及生態綠色蠶絲蛋白為原料的各類健康食品。另一方面,以拓展農業功能助推桑基魚塘生態與文化產品價值實現,利用桑基魚塘良好的生態環境、智慧的生產方式、多樣的桑蠶與魚類產品、豐富的農耕文化,研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活動,打造農業文化遺產主題酒店,舉辦“魚文化節”,不斷推出鄉村旅游新業態。
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地已經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生態環境部自2017年以來,先后命名了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包括浙江省安吉縣、慶元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云南省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遺產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江西省崇義縣等35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
“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進一步挖掘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論述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指明了方向。20年來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成功實踐,則很好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作者閔慶文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