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生聲”不息,山海共美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政協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履職側記
夜幕下的金塘島水獺愛心食堂里,一只水獺托著圓滾滾的肚皮浮出水面,嘴里叼著剛捕到的魚;在五峙山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鳳頭燕鷗幼鳥破殼而出,用清脆的啼聲宣告新生;
近年來,定海區政協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動融入“政協協商之治”,為筑牢區域生態屏障貢獻智慧與力量。
“沉浸式”調研探尋物種
用腳丈量、用心思考。委員們深入金塘島、
“立體化”平臺凝聚合力
如何在生態守護的漫漫長路中凝聚更強合力?2024年2月,定海區政協按照“全面覆蓋、力量整合、資源共享、服務發展”的原則建立了九個特色界別工作室,“綠水青山”委員工作室應運而生,生態環境、林業科研、鄉村住建等專業領域的委員匯聚起來,成為
今年5月,“我的城市有
“精準化”建言持續發聲
以“綠水青山”委員工作室主任干滿水為代表的委員們在大會發言、政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中多次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精準建言。《關于加強野生蘭花等國家重點野生植物保護的建議》提案受到重視采納,助推蘭花保護項目列入省“811”工程并獲專項資金支持;“科學劃定保護區”“構建瀕危物種研究基地”等建議,有力促進小靈貓、江豚等瀕危物種保護研究。今年的大會發言中,“珍稀植物保護區建設”建議再獲批示,“定海蘭花資源的保護和開發”被列入《區委、區政府、區政協2025年度重大協商工作計劃》。
委員們化身收集生態保護相關社情民情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僅2024年,就收集相關社情民意信息125條,其中關于加強破壞生態保護違法行為處罰力度、暢通野生動物遷徙通道保護等30余條建議被納入政府決策參考。
自2023年以來,區政協圍繞生物多樣性主題開展“民生議事堂”“請你來協商”等專題協商活動8場,委員們聚焦“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等前沿議題,累計提交建言材料68份,其中“建立生態保護公益訴訟協同機制”等23條建議轉化為政府決策。
“場景化”科普浸潤人心
調研成果不僅轉化為政策建議,也催生了新建的生物多樣性體驗館及生態研學路線,在定海,串聯6個鎮街的“1+5”生物多樣性主題科普館網絡編織起了全域科普教育網,年接待訪客超2萬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占比達60%;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岑港小鯢館、金塘水獺館等生物多樣性主題館,讓珍稀物種保護工作更加深入
為了盤活屬地資源,鎮街道工作室積極主導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傳達珍稀動植物的故事,提高公眾保護意識的同時,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例如,岑港街道將景區共富工坊改造成定海生物多樣性館·義務小鯢館,配套戶外友好設施、研學課程和文創產品,構建自然科普體驗鏈,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公眾可感知的科普內容和生態旅游吸引力。
“互動化”氛圍全民參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場需要全民參與的生態接力。區政協積極構建起“政府主導、政協搭臺、科研支撐、社會參與”的多元共商格局,推動生態保護從“委員呼吁”走向“全民合唱”。
“愛心魚塘?為水獺留口糧”公益活動,吸引數千名市民踴躍參加;常態化的青少年研學計劃,帶領學生走進科普館開展“自然筆記”實踐,讓生物多樣性理念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岑港小鯢館的自然教育課程,直接創造周邊村民就業崗位20余個。“綠水青山”工作室的委員們邀請記者一同走進山坳,共同見證義烏小鯢從水中走向陸地;區政協積極牽線,促成職能部門、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志愿團隊的深度合作:讓250株組培繁育的珍稀植物風蘭苗重返山林;為義烏小鯢定制“人造繁殖坑”,打造專屬“育嬰室”;建立起我國東海區域唯一的江豚觀測站,布設聲吶監測設備實時追蹤江豚活動軌跡。
2024年6月,《定海山-海-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項目》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811”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工程;央視節目聚焦定海,對五峙山列島鳥類省級保護區等生態亮點進行報道;由多位明星參與的東方衛視《一路前行》節目聚焦金塘水獺保護地,生動展示水獺“食堂”建設與食源魚投放,引發全網熱議;金塘島被《中國地理雜志》選為水獺保護拍攝外景地。
從旗艦物種的“精準守護”到生態價值的“創新轉化”,從專業力量的“智力賦能”到全民參與的“共治共享”,定海區政協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履職腳步越發堅實。未來,區政協還將以只爭朝夕的“赤誠之心”和精準發力的“協商之治”持續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擦亮藍灣沃土生態底色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陳閏軒 邱鏵毅)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