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院長鄭軍:
推動養老服務師職業向專業化標準化邁進“養老服務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既為千萬從業者帶來職業認同,也將行業規范與監管的重要性推向臺前。
“給老人喂藥時劑量誤差多少算違規?陪同就醫時代簽知情同意書是否合法?到底哪些是養老服務師該做的……”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院長鄭軍在調研中了解到,這些日常工作中的細節疑問,折射出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興職業發展中的某些尷尬。
“某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一位老人,曾在半年內更換了3名服務師,這3名服務師所提供的服務內容的差異,讓老人及其家屬感覺無所適從。”鄭軍還了解到,一家家政公司的年輕服務師曾因喂藥劑量的誤差與家屬產生糾紛,“憑經驗操作卻被質疑不專業”的困惑,道出了養老服務從業者對統一服務標準的迫切期盼。
鄭軍表示,養老服務師作為銜接專業護理與家庭照護的重要力量,其職業規范化程度直接關系到養老服務質量。
“目前行業普遍存在三大痛點:一是服務邊界不清,從洗衣做飯到醫療護理的職責劃分缺乏明確界定;二是操作標準缺失,血壓測量、用藥提醒等基礎服務缺乏統一流程;三是監管機制薄弱,違規行為懲戒力度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約束。”鄭軍深切感受到,執業范圍模糊、服務標準不統一、缺乏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等問題,已成為養老服務行業發展需要破解的突出瓶頸。
在鄭軍看來,構建清晰的“行為指南”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首要前提。他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組織老年醫學專家、資深養老服務從業者、老年人及家屬代表共同制定養老服務師職業規范細則。
“在生活照料領域,需明確協助洗漱的頻次、餐具消毒的標準操作等具體要求;健康護理方面,應細化用藥提醒的‘三查七對’流程,規定血壓測量的時間節點與數據記錄規范;心理慰藉服務則需明確每周的陪伴時長,以及避免涉及家庭財產分配等敏感話題的引導原則。”鄭軍表示,要通過具象化的規定,讓從業者有章可循,讓服務對象放心安心。
針對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的問題,他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師職業信用檔案。該檔案應包含從業資格信息、連續12個月內不少于10位服務對象的評價記錄(涵蓋服務時長、滿意度評分、特殊需求響應速度等維度)、專業培訓證明,以及公安、民政部門提供的違法違規記錄。
為確保檔案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需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服務評價由服務對象或家屬通過專用平臺實時上傳,培訓記錄由認證機構同步至系統,違法違規信息則由監管部門按月推送。
在此基礎上,依托全國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用檔案跨省市共享,家屬通過掃描服務師工作證二維碼即可查詢完整信息。對存在虐待老人、虛報服務時長等嚴重違規行為者,應納入行業“黑名單”,實施終身職業禁入。
“為確保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尤為關鍵。”鄭軍就此建議,組建由老年醫學專家、社會工作者、養老機構資深管理者構成的評估團隊,每季度通過“現場觀察﹢老人及家屬訪談﹢技能實操”的方式進行考核,如抽查失能老人照護規范度、詢問服務滿意度等,并將結果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
“優秀者優先參與高級培訓,不合格者需補考,連續兩次不合格則暫停執業資格,推動養老服務師行業形成良性發展態勢。”鄭軍表示,通過建立“職業規范—信用監管—能力提升”的全鏈條體系,將推動養老服務師這一職業向專業化、標準化邁進,讓千萬老年人及其家庭獲得可預期、有品質的養老服務,更為我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