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深圳市政協:優化服務保障 擦亮靚麗名片
本報訊(記者 白楊)民營經濟的健康、高質量發展,對于深圳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向好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日前,深圳市政協召開常委會會議,就“強化政策落實,優化服務保障,促進深圳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協商。政協委員、協會代表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推動深圳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更加旺盛、經濟創新實力更加強勁、發展底氣更足建言獻策。
今年年初,市政協圍繞“強化政策落實,優化服務保障,促進深圳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形成重點提案并交由市委書記孟凡利領銜督辦。市政協經濟委于4月啟動專題調研。
民營經濟一直是深圳的靚麗名片,這里擁有數百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近萬家專精特新企業和百萬家小微企業。100多名政協委員經過3個多月的深入調研發現,當前,深圳的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著要素獲取成本有待進一步降低等問題。調研組從構建法治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推動創新驅動、優化服務保障等方面提出126條具體建議。
“希望盡快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手續繁、兌現慢、往返跑’等梗阻。”市政協常委方修元代表調研組表示,在強化企業融資支持方面,可運用大數據與AI提升信貸評估效率,開發中長期貸款產品,設立應急周轉基金和種子基金,支持民營創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在完善惠企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方面,推動“免申即享”,簡化流程,增強政策的可及性與穩定性。
破除隱性壁壘,是委員們在協商中關注的焦點之一。市政協常委郭晨說,在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前沿技術突破中,民營企業仍面臨準入隱形門檻。為此,郭晨建議,重構“揭榜掛帥”攻關機制,對民企“揭榜”項目,適度提高預撥付資金比例,將“揭榜”成果納入深圳創新產品目錄。同時,建設科技關鍵領域“專利銀行”。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型儲能等重點領域,鼓勵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建技術專利池,推動專利交叉許可,降低創新成本,避免重復研發。
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看來,公平競爭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建議,設立全國首個民營經濟司法服務中心,集成仲裁、調解、合規指導功能,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濫用行政權力行為建立“24小時司法響應通道”。
“如果把民營經濟比作一個龐大的有機體,那么個體經濟就是構成其底層活力、密布其中的‘毛細血管’,這些微小的經濟單元,正是城市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和承載就業的堅實基礎。”市政協委員徐向東針對當前個體經濟受制于抽傭平臺的痛點,提出要加強平臺監管,保障個體工商戶經營生存空間。他還建議,在保障公共秩序前提下科學規范發展地攤經濟,讓“煙火氣”與“文明范”深度融合。
如何更好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研究階段”轉入“產業階段”?深圳市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邵琪給出的答案是,讓技術能轉化、讓資源可鏈接、讓服務有回應,以促進產學研落地賦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她建議,推動高校科研立項前移產業視角,由企業、高校與平臺三方共建“產業命題﹢高校研究”機制。同時,鼓勵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前沿研發,推動設立“轉化前補助﹢成果后收益”的政策工具,激發企業共研共創積極性。
“要充分發揮政協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為全方位深層次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等多建真言、多獻良策。同時,要協力做好宣傳政策、化解矛盾、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工作。”聽完大家的發言,市政協主席林潔表示,要繼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助力開創深圳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