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聚焦
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 | 高原求學路越來越寬闊
在嘎拉村“團結頌”主題教育展覽館,村干部為記者介紹達瓦堅參家孩子的受教育情況。本報記者 宋寶剛 攝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一條干凈整潔的青石板路,通向村民達瓦堅參的家。這是一座兩層的藏式民居,庭院里果樹繁茂、花朵點綴。然而,院子里卻不見主人的身影。
“他們去北京看天安門了,孩子在學校讀書哩!”奶奶卓瑪和爺爺巴桑杰布滿臉笑意,熱情地迎了出來,代替兒孫接待記者的到訪。
步入客廳,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家時的合影掛在墻面正中央,格外醒目。總書記親切的笑容,瞬間讓那段溫暖的記憶鮮活起來——當時,總書記同達瓦堅參一家人圍坐在客廳里嘮家常,看到達瓦堅參一雙可愛的兒女,總書記親切地詢問孩子們的志向。
當時,年僅14歲的女兒普巴拉姆脆生生地說:“我長大了要考大學,然后成為一名醫生。”兒子普布次仁大聲說道:“我要當一名短跑運動員。”聽到孩子們的夢想,總書記專門囑托達瓦堅參,一定要把后代培養好。
這份囑托,深深刻在家人心中,成為這個家庭共同的奮斗目標。而孩子們的夢想也在那時生根發芽。
此刻,普巴拉姆正在林芝市一中的教室里奮筆疾書。她成績優異,即將升入高三年級,距離自己的大學夢又近了一步。普布次仁則在更遠的西藏自治區體育運動技術學校里刻苦訓練,揮灑汗水。他已經成功邁出追夢的第一步,朝著成為專業運動員的目標穩步前行。
這兩個藏族孩子追逐夢想的自信與底氣,折射出雪域高原教育面貌發生的深刻變遷。
回溯舊西藏,接受教育是極少數人的特權。一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這片土地上都沒有一所正規學校,文盲占總人口的95%。隨著1951年昌都小學、1952年拉薩市第一小學的陸續建立,西藏現代教育的大幕才逐漸拉開。
拉薩市政協常委江洛金·次仁央金對自己1964年入學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那時候學校沒有高高的教學樓,沒有標準化的運動場,跟今天相比,一切簡陋得難以想象。”如今,當她走進農牧區調研時,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學校一所比一所漂亮,教學設備越來越先進,變化太大了,真的是翻天覆地!”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在堅實有力、持續推進的政策保障下帶來的基礎建設的成就,以及人們教育觀念的改變。
1985年起,西藏自治區開始對農牧民子女在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2007年起,西藏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免費;2011年開始,西藏對農牧區學前教育實行免費政策;同年秋季,西藏高中教育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實行免費教育政策。今天,西藏已率先實施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公費教育,每一個孩子都能無負擔地接受系統教育。2015年底,“組團式”教育援藏項目啟動,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團隊奔赴高原。他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教學理念,還將創新的教學方法融入當地課堂,為西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這些細致入微、如春風化雨般的政策,以及實實在在的舉措,為高原孩子鋪就了一條寬闊的求學之路,也深刻重塑了西藏人民的教育觀念。曾經,許多牧民認為讀書不如放牛,老師常常需要挨家挨戶地勸說;如今,“送娃上學”已成為高原家庭的普遍共識和行動自覺。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江洛金·次仁央金一語道出了萬千西藏家庭的心聲。對于無數像達瓦堅參這樣的家庭來說,教育,是掌握自身命運的強大力量,是奔向美好明天的光明坦途。
采訪結束,奶奶和爺爺執意把我們送到院落門口,揮手道別。回望院內,陽光鋪滿小院,果實掛滿枝頭,處處洋溢著豐盈富足的氣息。院外,更多高原的孩子正在愈加平坦寬闊的求學路上堅定前行,邁向更廣闊的未來。(本報記者 王亦凡 韓雪 李京 宋寶剛 王晶 汪凱)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