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破解農企發展“成長的煩惱”
——四川簡陽市政協常委會會議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調研顯示,83%的經營主體喊‘融資難’。此外,精深加工不足、品牌溢價能力弱的問題也很突出。”近日,在四川成都簡陽市政協以“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主題的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上,委員們帶著田間地頭的泥土味,道出了全市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煩惱”。
“這三個月,委員們跑遍平武鎮的稻田、禾豐鎮的桃園、云龍鎮的養殖場,發放了580份問卷,開了10場座談會,把全市50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痛點’摸得門兒清,也攢了不少‘心里話’。”主持會議的市政協主席李建中感言。
調研中,市場風險控制、經營模式創新、農產品溯源體系、特色品牌打造、新農人培育等方面的問題是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我先說個‘險’事兒!”去年夏天的高溫干旱讓市政協委員黃克慧記憶猶新,“眾利來合作社120畝砂糖橘曬成了干果,損失40多萬斤。咱們的農企抗風險能力太弱,得建個‘防護網’!”她認為,要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業保險創新、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推進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等方式,構建“全鏈條、多維度”的風險防控與保障機制。
“主體基礎管理薄弱,這是企業發展的‘硬傷’。”林昌光委員在調研融資難問題時發現,很多農企連規范賬目都沒有。他呼吁,由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牽頭,聯合金融、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系統化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能力提升工程,并開展針對性誠信教育,引導主體珍視信用記錄、優化債務結構。同時,構建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高度適配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林昌光反映的問題引起了不少委員的共鳴。
“通過深度應用數字化管理工具,實現經營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與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易思思委員呼吁,為家庭農場等小型主體開發推廣簡易實用的標準化管理工具包(含生產計劃模板、成本核算表等),依托鎮街農服中心開展常態化培訓,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告別“經驗決策”;整合農業、商務、交通等多源數據,建設市級農產品市場大數據平臺,通過手機App、短信等渠道,向主體精準推送預警信息、種植/養殖建議及市場機會,減少生產盲目性。
陳敏委員圍繞進一步做大做強簡州大耳羊產業出起了主意。他認為,要盡快打造現代化加工核心樞紐,重點培育3-5家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構建“優質種源供應—標準化養殖—精深加工—高效冷鏈配送”全鏈協同模式,著力破解加工短板與價值鏈失衡問題。他還建議,實施品牌強基與共享工程,構建統一的區域公用品牌體系;設立市級產業科技創新基金,強化科技賦能與創新驅動;制定專項財政扶持政策,推動規模化標準化升級。
“各位政協委員的問題找得準,建議提得實。”參加會議的簡陽市委書記王凱一邊聽一邊記,不時就關心的問題與委員們進行深入交流,對相關建議逐條點名交辦,并要求相關部門要迅速響應、加強研究,提出具體可實施的辦法舉措,推動意見建議切實轉化為提升新型農業主體活力、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舉措。
走出會議室,委員們意猶未盡。有人拿著“蜀之東籬”區域品牌的設計圖,說要把晚白桃、大耳羊都裝進去;有人算起了賬,要是加工線建起來,晚白桃能多賣三成價……陽光穿過走廊,這場“為農發聲、助農發展”協商會結束了,但屬于簡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故事才剛剛開始。(記者 韓冬 通訊員 毛江林 劉遐 )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