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發揮優勢助修志 文脈庚續潤鄉土
——河北省平山縣政協在助推村志編修中畫好最大同心圓
村志是承載鄉愁記憶、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歷史的“活檔案”、鄉風文明的“教科書”。近年來,河北省平山縣政協充分發揮代表性強、聯系面廣、包容性大的獨特優勢,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投身村志編修,以協商聚共識、以智慧獻良策、以合力促落實,在搶救鄉村歷史、傳承文脈根魂中畫出了團結奮斗的最大同心圓。
以“資政建言”聚共識,夯牢同心之基。平山縣政協高度關注村志編修,將村志編修納入年度協商計劃,組織召開專題協商會,邀請縣委、縣政府相關部門、鄉鎮負責人及村“兩委”代表共商編修大計,通過專題學習、座談研討等形式,引導廣大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深刻認識村志編修對于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凝聚“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思想共識。
針對部分村莊存在的“修志無用”“怕添麻煩”等思想,組織文教出版界委員劉志文、周梅海、郭書清等深入村落宣講,用身邊人、身邊事講述村志價值,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讓“村村修志、戶戶知情、人人支持”成為共識。以“人才薈萃”賦能,激活同心之力。依托政協“智囊團”優勢,整合歷史、教育、文化等領域委員資源,組建“村志編修專家指導組”,為全縣村志編修提供專業支撐。委員們發揮“懂歷史、善研究、接地氣”特長,深入村莊指導編修大綱制定、史料考證、文字潤色等工作,幫助解決“史料缺、頭緒亂、寫法難”等問題。委員張東立積極發揮鄉鎮工作經驗豐富、自身文字功底深厚等優勢,在工作之余深挖鄉土記憶,匯聚歷史素材,有力推動了南澤營、北澤營等10多個村莊村志編修。針對部分村莊編修力量薄弱等實際情況,發動政協委員中的退休干部、教師、文化愛好者等擔任“編修志愿者”,與村民一道訪老人、查族譜、尋古跡,搶救性收集民間故事、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鮮活素材。如委員劉林期、劉鵬偉聯系相關委員和離退休干部,深入鄉村指導村志編修,挖掘村莊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整理平山抗戰、解放戰爭時期及水庫建設移民的紅色文化和人文經歷,豐富村志內容,讓村志既有“歷史厚度”,又有“情感深度”。
以“聯系廣泛”搭平臺,拓寬同心之路。發揮政協聯系各界、團結聯誼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村志編修。通過界別活動聯系在外鄉賢、企業家,爭取資金支持用于史料征集、印刷出版,如委員任艷麗、任愛軍、肖建芳發揮在紅十字會、民政局、印刷公司工作優勢,借助界別活動平臺,積極動員愛心人士、企業為村志編修出資出力;聯合縣檔案館、黨史辦、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開放檔案資源,協助核實村莊沿革、重大事件等關鍵信息;借助“委員聯系群眾”機制,組織政協委員走村入戶,發動村民捐獻老照片、舊物件、家譜等實物史料,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動局面。在編修《霍賓臺村志》時,政協委員任國忠通過商會聯系到在外發展的鄉賢,不僅募集到編修資金,還征集到清代地契、民國賬本等珍貴史料,讓村志內容更加豐富詳實。
以“民主監督”提質效,共守同心之魂。把民主監督貫穿村志編修各環節,確保志書質量經得起歷史檢驗。組織政協委員緱月紅等對編修進度、史料真實性、編纂規范性等進行跟蹤監督,通過“聽匯報、查資料、訪群眾”等方式,及時指出存在問題并督促整改。針對部分村莊出現的“夸大歷史、編造故事”等傾向,邀請歷史學者、老黨員組成評審組,對志書初稿進行“會診”,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嚴謹”原則,守住“信史”底線。同時,推動建立村志評審公示制度,將初稿在村內公示,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讓村志真正成為“群眾認可、后人信服”的歷史記錄。
平山縣完成村志編修165個行政村,不僅留住了鄉村的“根”與“魂”,更凝聚了鄉村發展的精氣神。縣政協將繼續發揮優勢,助推村志編修走深走實,為更多鄉村在歷史傳承中凝心聚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馬澤云)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