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熱點聚焦 海峽觀察 臺海人物 臺商臺企 在大陸 兩岸交流

首頁>兩岸>海峽觀察

“九州同”的歷史必然

——讀許倬云《臺灣四百年》

2025年08月13日 10:24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著名史學家許倬云先生近日在美國安詳離世,享年95歲。這位畢生致力于中國史研究的大家,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中,始終以溫潤而堅定的筆觸書寫著對華夏文明的深切理解。在許先生的眾多著作中,其晚年創作的《臺灣四百年》無疑是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品。這本書2016年第一次出版后一直斷貨,后多次印刷,足見其受歡迎程度。在這部凝聚許先生畢生心血的著作里,一個深邃的歷史命題愈發清晰:無論歷史長河如何奔涌,海峽兩岸始終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與其說此書是一部地方史專著,不如說是用生命丈量出的文化尋根之旅。作為一位擁有大陸、臺灣、海外多重生活經歷的學者,許倬云先生以史學家的嚴謹和人文關懷,梳理了從16世紀開始,臺灣歷經荷蘭殖民、鄭氏政權、清廷設臺灣府、日本殖民到臺灣光復以及現代發展等各個重要階段。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于,以平實而深刻的筆觸,描繪了臺灣四百年來的變遷史,用史實證明了“臺灣作為中華民族漢人開拓的東南疆土,歷史發展,其來有自,根源久遠”:從最初的荒蕪原始,到逐漸發展成為繁華多樣的寶島,臺灣的歷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變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在歷史洪流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奮斗史。看似零散的歷史片段,實則是中華民族開拓海疆、經略東南的偉大史詩。許先生以全球史視野重構這段歷史時,特別強調“臺灣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終與祖國大陸保持著物質和精神的雙向流動”,這種雙向互動既體現在經濟上的互補共生,更反映在文化信仰上的交融共生。

閱讀《臺灣四百年》,我們能夠深深感受到許倬云先生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他既從大陸人的身份觀察臺灣,也能站在本省人的立場理解臺灣,這種雙重視角使他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把握臺灣歷史的脈絡和臺灣社會的本質。歷史的復雜性在于,臺灣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社會結構。許先生在書中并沒有回避這些敏感而復雜的問題,而是以史學家的客觀態度,直面歷史的真相,指出“清朝統治臺灣的時期,是臺灣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時期:臺灣從一個對外沒有太多交通的海島,轉變成太平洋西岸最早邁入現代文明的地區”;“日本占臺,終究還是將臺灣當作殖民地,臺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的二等公民”,臺灣人民爭取平等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日本終究沒有賦予臺灣人民合理的平等地位”,“屈辱與苦難多于幸福”……他既肯定了臺灣地區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也承認了臺灣社會的特殊性。這種平衡的視角,為我們理解兩岸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

閱讀《臺灣四百年》,我們能夠深深感受到許倬云先生對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認同。正如書中所展現的,臺灣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這種血脈相連的關系是任何政治力量都無法割裂的。根據臺灣媒體記載,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前,島內就已經有販售大陸書籍的“地下市場”,從文學到學術,從文化典籍到中醫藥文獻,涵蓋古今,無所不有。1987年后,臺灣出版商更是爭相出版魯迅、茅盾、老舍、巴金等名家作品。兩岸打破隔絕后,島內文化藝術作品也跨過了海峽,從余光中、席慕蓉的詩歌,三毛的散文、瓊瑤的小說,到臺灣的校園民謠,傳遍大陸的東西南北、大街小巷。自2006年以來,中國河洛文化研討會已經連續舉辦18屆,兩岸學者持續不斷的研究表明,河洛文化屬于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核心,也是臺灣文化的根文化,臺灣大多數人與中原人血脈相襲、臺灣文化與河洛文化一脈相承。這些實踐印證了許先生在《十三邀》中談到的“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通過持續的文化交流,才能消弭隔閡、重建共同記憶。

閱讀《臺灣四百年》,我們能夠深深感受到許倬云先生對兩岸統一的殷切期望。書中并沒有直接提出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案,但許先生通過歷史的梳理和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他說,理解臺灣問題必須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應當充分照顧臺灣民眾的利益和感情,也必須認識到臺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歷史和文化聯系。在書的最后一章,許先生寫下的標題是“積患重重,當共建世界新文明”,他不無憂慮地發現“西方主流文明正在衰退,已經到了‘成住壞空’的‘壞’的階段”,他曾說“往里走,安頓自己”,呼吁“中國人應當自己尋找自己的觀念,真正能夠重新認識和借鑒東西方科技文明本身的一些理性價值,融合鑄造一個新的社會、新的價值體系”。他指出“兩岸關系中,尤其必須考慮臺灣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臺灣是一座小島……必須與大陸掛鉤,大陸龐大的經濟體,和臺灣精致的經濟體配合,形成一個可以自救自存的單位”。這啟示我們,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應該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障礙,老人家看得很清楚:兩岸統一后,臺灣發展空間將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能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耀。

把“中國”二字刻在心里,“心里一直掛心的痛是大陸和臺灣”的許倬云先生走了,留下“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千古遺憾。先生的離去,是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痛。其心血之作《臺灣四百年》,以史為鑒,清晰昭示:臺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篇章;臺灣的未來,也必然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血脈的呼喚。期盼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共圓“九州同”的和平統一之夢,告慰先生在天之靈!(作者:傅殷  作者單位: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辦公室)

編輯:彭子鈺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R级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另类欧美日本一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 色一情一伦一区二区三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