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蔣光慈創作《少年漂泊者》
有這樣一部小說,它在6年內再版18次,激勵無數青年參加革命。它在1925年11月完稿面世,次年1月在上海亞東圖書館悄然出版,署名作者是“蔣光慈”。
百年時光過去,回望這部文學經典《少年漂泊者》,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個少年漂泊者的血淚故事,更是一部記錄民族覺醒的精神史詩。
蔣光慈與《少年漂泊者》初版封面
在暗夜里尋找光明
《少年漂泊者》作者蔣光慈的生命軌跡,本身就是一部革命者的漂泊史。
1901年9月,他出生于安徽霍邱縣(現金寨縣)白塔畈鎮一個小商人家庭。1917年,少年蔣光慈進入蕪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學求學。這座江城當時是安徽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年輕的蔣光慈在這里如饑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在《皖江日報》上發表反軍閥、反私有制的文章,很快成為安徽學生運動的領袖。五四運動爆發后,他組織學生聯合會,在時代的熔爐中錘煉出革命的鋒芒。
1920年,蔣光慈的人生迎來轉機。經高語罕的引薦,他有機會進入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1921年5月,20歲的他登上開往蘇維埃俄國的海輪,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在冰封的莫斯科河畔,他系統研讀馬克思著作,沉浸在俄羅斯文學的海洋中。
1922年,蔣光慈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將名字改為“光赤”,昭示革命決心。在異國他鄉的寒夜里,他寫下41首新詩,這些后來結集為《新夢》的詩篇,被錢杏邨稱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著作的開山祖”。
1924年,蔣光慈歸國任教于上海大學社會學系。這所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學府”聚集了瞿秋白、鄧中夏、惲代英等一批革命知識分子。目睹國內文壇彌漫的“靡靡之音”,蔣光慈與沈澤民等人組織“春雷文學社”,在《民國日報》副刊開辟《文學專號》,發出振聾發聵的宣言:“我們的筆要為窮人們吐氣,我們的怒吼能為人們壯氣。”文學社雖僅存三個月即遭查封,卻播下了革命文學的火種。
1925年深秋,蔣光慈在亭子間里揮毫疾書,將融匯了中國歷史的青春寫進革命小說。窗外是五卅運動后的蕭瑟上海,心中是千萬中國青年的迷茫面容。他以皖西故鄉為背景,創作出一部書信體小說——《少年漂泊者》。小說通過佃農之子汪中漂泊求索的歷程,串聯起從五四運動到“二七慘案”的歷史畫卷。
這是一個流浪少年的故事。汪中父母被地主逼租致死,他流浪異鄉當過學徒、茶房、紗廠工人,目睹愛國學生遭鎮壓,親歷鐵路工人大罷工,最終投奔黃埔軍校,在惠州戰役中壯烈犧牲。這既是一個少年的覺醒史,更是一個民族的抗爭史。字里行間,讀者看到了漂泊的無助,更看到了暗夜中的光明。
在革命中淬煉理想
《少年漂泊者》是特定歷史時期的“超級暢銷書”。盡管被國民黨當局嚴查禁毀,這部小說依然在青年中秘密流傳。無數讀者寫信給作者反饋閱讀心得,贊其為“指路明燈”,給那些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的青年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理想和目標。
《少年漂泊者》在歷史上創造了中國革命文學的多項“第一”:它是第一部以書信體形式展現工農革命斗爭的小說,第一部將五四運動和“二七慘案”等重大歷史事件融入敘事的文學作品,更開創了“革命﹢愛情”的歷史敘事模式。這讓青年的理想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將文學式的歷史敘事融入革命洪流。
錢杏邨在《現代中國文學論》中指出:《少年漂泊者》打破了文壇的“唯美的空氣”,反映了五四運動和“二七慘案”的事件;從封建社會里解放下來的青年,通過了布爾喬亞的意識時代,慢慢地接近了普洛革命。
作家陳荒煤曾動情回憶:“墮入無聲的中國,真是說不出的迷茫和郁悶,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使我當時感動得落下淚來。”諸如陶鑄、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坦言——是這部作品引領他們走上革命道路。陶鑄的回憶話語依然響亮:“我就是懷揣著《少年漂泊者》去參加革命隊伍的。”
蔣光慈宣稱:“誰個能夠將現實社會的缺點、罪惡、黑暗痛痛快快地寫出來,誰個能夠高喊著人們來向這缺點、罪惡、黑暗斗爭,則他就是革命的文學家。”做一名人民的文學藝術家,這是蔣光慈追求的永恒目標。
由此,這種歷史敘事作品也讓蔣光慈贏得了“革命文學之師”的文學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創建無產階級文學社團太陽社,主編《太陽月刊》,隨后參與發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盡管1931年8月31日他因肺病早逝于上海,但《少年漂泊者》開啟的革命文學傳統,經由左聯作家接力傳承,最終匯入延安文藝的洪流。
對于作者的英年早逝,郭沫若曾痛惜道:“假如再多活幾年,以他那開朗的素質,加以藝術的洗煉,‘中國為什么沒有偉大的作品的呼聲’怕是不會被人喊出的罷!”
在當代重溫歷史回響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青年最迫切的問詢就是“路在何方”。蔣光慈以汪中的漂泊與覺醒,給出了清晰響亮的回答。以“維嘉先生”與少年汪中的對話架構全篇,語言充滿“奔進的情緒”。這種青春話語的建構模式,讓革命道理擺脫了說教氣息,從而更具有可視性、可感性、可行性,既勾畫出一代人的青春底色,也營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如何用新時代青春語態講述中國故事,是文學創作者亟待突破的實踐課題。小說中,汪中犧牲前高喊“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的場景,其動人之處不僅在于革命豪情,更在于一個受盡磨難的少年終在革命理想中找到生命意義的升華。蔣光慈將革命理想與個人成長完美融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這種精神光芒,恰是激勵新時代中國青年砥礪前行的內心力量。
(作者單位:國家礦山安監局機關黨委)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