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抓好生態改善量變積累關鍵期
——安徽省政協月度協商聚焦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
“要深學細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決扛牢‘守護好一江碧水’政治責任……”
日前,安徽省政協召開“系統推進長江沿線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月度專題協商會。省政協主要負責同志在主持會議時這樣表示。
長江大保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安徽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強政策和工作協同,推動長江(安徽段)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不斷取得新成效。
江水更清,景色更美,生態更優……人人可感的變化,折射出全省上下牢記囑托的生動實踐。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好地增強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而沿江通海、居中靠東的安徽,擁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肩負著共抓長江大保護、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的重大使命。
今年年初,“系統推進長江沿線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被列為安徽省政協的協商課題。
從會議來看,“聯動”和“協同”是委員們建言長江沿線綠色發展的高頻詞匯。
會議在主題發言中指出,要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治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等常態化合作機制,探索開展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協同立法,加強區域綠色產業合作。
胡昂委員表示,加強長三角地區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朱衛東委員結合長江沿線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建議構建精準監測與協同治理體系;民革安徽省委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曾建軍建議,要完善跨行政區域船舶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李兵常委建議,要創新跨區域產業協同機制,優化資源要素配置。
與此同時,圍繞濕地保護,張東委員提出強化規劃引領、優化監管體系、深化生態修復等建議;聚焦巢湖治理,合肥市政協副主席吳春梅建議建立巢湖—長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水質考核﹢生態補償”雙向掛鉤制度。此外,汪海洋委員建議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經營、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工作保障力度……
會上,7位專家和委員先后發言,圍繞完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機制、推進安徽段岸線濕地保護等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同時印發了71篇發言材料及調研報告。針對會議發言和社會關切,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同志作回應發言。
“要堅決扛牢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省政府分管領導出席會議并表示,要堅持目標導向,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推動長江沿線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治理各項任務條條落實、件件落地、事事見效。(記者 胡方玉)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