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熱心、安心、暖心!記者探訪北京密云區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
8月6日清晨,北京密云,碧空如洗,群山如黛,數百個村落像散落的珍珠,嵌在山水之間。
這一天,距離7月26日晚上遭遇的特大暴雨侵襲,已經過去了10天。
“臨時避風港”讓大家安心、暖心
此時,石城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內,在區體育局專業老師帶領下,一群老人正在練習“八段錦”,臉上帶著劫后余生的平靜和從容。
同時,醫護人員正為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做著身體檢查;食堂里,工作人員正在積極備餐,確保村民能吃上熱飯;志愿者陸陸續續在招呼村民們參加集體活動……
△ 密云區石城鎮副鎮長、石城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點長崔迪(中)與密云區政協委員、石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郭建華(右)在臨時安置點的宿舍查看老人們的生活狀況,關切詢問日常起居、飲食保障等情況。人民政協網記者 滿達呼 攝
“此次汛情中,石城鎮是最早受災的區域之一,而石城鎮中心小學轉移安置點是石城鎮啟動最早、安置人員最多的一個點。27日早上8點多開始,小學周邊的西灣子村內高家嶺、東灣子等4個自然村的100多名村民就被轉運在此避險。”密云區石城鎮副鎮長、石城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點長崔迪對記者說。
回憶起此次遭遇的特大暴雨,一位80多歲的大爺坦言:“這么多年了,頭一回碰見這么大的水,太嚇人了,得虧轉移及時!”
旁邊一位大爺插話:“感謝黨和政府,還有這么多志愿者,吃住安排得挺周到,我們心里也踏實。”
“和這些大爺大媽們相處久了,都把我當閨女了,有啥事都和我說說!”崔迪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汛情發生以來,密云區各級黨政干部第一時間到現場組織抗洪搶險和受災群眾安置救助,慈善和社會組織等源源不斷地給安置點送來救援物資和生活用品,把關愛和溫暖傳遞到每一位老百姓身邊。
“接到緊急任務,我們第一時間調配一切資源,保障受災群眾的生命安全,同時通過心理疏導等工作,幫助老百姓樹立起戰勝困難、重建家園的信心。”崔迪說。
受災地區隨時都能看到政協委員的身影。“平時老百姓對政協委員可能不太了解,救災過程中,大家才真正知道政協委員不只是‘調研、開會、提建議’,大災大難面前既熱心、又給力!”崔迪正和記者說話間,身著“密云先鋒”紅色馬甲的密云區政協委員、石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郭建華急急忙忙走進了宿舍,胸前的黨員徽章格外明亮。
“大媽,有任何不舒服,一定第一時間喊我們。”郭建華對65歲的高大媽叮囑道。原來,昨天晚上,高大媽說話突然有些口齒不清,被緊急送醫確定無礙后,才又回到了安置點。
記者從郭建華口中了解到,石城鎮中心小學目前安置的110人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80多位,90歲以上的有4位,很多老人都有基礎病。郭建華手拿一本《石城鎮中心小學轉移人員基本信息統計表》,詳細記錄了每間宿舍的人員情況,以便全面掌握大家的特殊需求,并及時提供照護服務。
△ 密云區政協委員、石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郭建華陪同老人打飯。人民政協網記者 洪琳 攝
為了保障安置點所有百姓的安全和生活物資供應,郭建華10天來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點甚至更晚。“看到村民們能踏踏實實喝口粥、吃口熱乎飯,舒舒服服的,就覺得挺值!”郭建華說。
“剛剛,密云區政協又幫忙協調了一批豬肉和生活用品,還有政協委員捐贈了30根拐棍,稍晚就送到,這可解了大爺大媽們的燃眉之急。”崔迪告訴記者,石城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得到了很多政協委員的支持,安置點的物資特別充沛。“而且,委員們在捐助時充分考慮了老人們的現實需求,比如為4位90多歲的高齡老人準備了坐便椅、洗澡用的防滑墊等,讓老人們在這里住得很踏實、安心。”
△ 石城鎮中心小學臨時安置點內,受災群眾在食堂用餐。人民政協網記者 滿達呼 攝
郭建華給記者展示了一本《密云區石城鎮中心小學安置點政協委員捐贈記錄》——朱會萍委員捐120件床單、王志剛委員捐贈坐便器等急需物品、田智鋼委員捐贈拖鞋、換洗衣物、襪子等各類物資,左江南委員在自身企業受災時,精準捐贈拐棍、居家服等物資,范云伶委員為受災群眾開展心理輔導講座并個人捐款9000元……
“暴雨災害發生以來,政協委員們紛紛打電話詢問安置點的實際困難,袁媛委員送來了換洗衣物、床單等急需的生活物資;齊俊杰委員帶領水庫兒女志愿者打掃衛生、開展文藝演出;楊苗委員送來防暑藥和胃藥等中藥300余袋,等等。”郭建華說。
“這段時間,我們小學就像是一個政協委員匯聚的平臺。在這里,大家看到了政協委員的挺膺擔當和無私大愛。”郭建華感慨地說。
愛心驛站傳遞愛心
△ 密云區政協委員聶巖、何強、李秋紅、馬劼、來信霞開會討論為受災鎮村送救援物資的事宜。人民政協網記者 滿達呼 攝
“今天,10車物資正在送往馮家峪鎮。后續,我們還要積極發動各方籌措物資,幫助大家共渡難關……”密云區鼓樓南社區幸福晚年驛站里,密云區政協委員聶巖、何強、李秋紅、馬劼、來信霞等正在二樓的辦公區開會。
此次暴雨災害發生后,聶巖、徐會強、何強、李秋紅、馬劼、來信霞、馬軍、周海燕等委員組建了愛心小組,并籌措了價值近萬元的方便面、礦泉水、藥品等物資,趕赴受災嚴重的不老屯鎮,在臨時安置點協助開展做飯、送餐工作。
“我們還陸續往受災嚴重的大城子鎮蒼術會村運送捐贈物資。當時,村里斷水斷電斷聯,村干部建議我們撤離,可看到村里滿目瘡痍,老百姓生活太難了,我們堅決要留守。”聶巖告訴記者,10天里,救援小組共服務了近5000人次。
驛站的三樓,還臨時安置了從受災嚴重的穆家峪鎮轉移安置過來的失能老人和獨居老人。
△ 密云區政協委員何強在鼓樓南社區幸福晚年驛站,詢問老人們的日常起居、飲食保障等情況。人民政協網記者 洪琳 攝
“7月28日,我們接到通知,辛安莊村有老人需要轉移過來進行暫時性安置。目前,驛站里有9位失能老人,還有6名獨居老人被安置在我們的委員工作站。”何強介紹,作為臨時性安置點,委員們不僅承擔起了安置任務,還貼心地為老人們提供護理、飲食等服務。“到30號晚上,已有13名老人陸續被家人接走,這些被接走的老人需滿足有子女看護、家里房屋不是危房、有養老驛站接收這三個條件。”
“我們幾位政協委員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人也和我們一樣主動加入到救援隊伍中來。比如有5位志愿者只是在救援中遇到,便義無反顧地加入進來。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誰,只知道有的是黨員,有的是貨車司機,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理發師……大家就像螢火蟲一樣,聚在一起才發出更亮的光!”何強哽咽地說道。
如委員們所說,在災難面前,這些素不相識的人們展現出一種令人動容的守望相助力量,如同溫暖的洪流,成為守護家園最堅實的防線。
“這么艱難的時刻,還能吃上熱乎飯,還能有舒服落腳的住處,我們心里暖和!”驛站里一位80多歲的大爺邊說邊感動得落下眼淚。
如今,密云已從緊張搶險階段轉入全面恢復重建的關鍵時期。據初步統計,截至8月8日,已有101名密云區政協委員累計捐贈款物總值達293萬余元,不斷為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注入了信心與力量。
采訪中,委員們與受災群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期待能早日回歸家園、重建家園!”
記者手記
星光微芒 何以璀璨
自7月23日8時至7月29日11時,北京一場“超長版”的強降雨,讓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其中,密云區因受災嚴重而備受關注。災難面前,社會各界形成的愛心接力震撼人心,一次次向險而行、逆流而上,凝成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力量,為身處困境的受災群眾注入堅定信心,也送去直抵心底的溫暖。
在這場愛心接力中,有一支特別的力量——政協委員。
記者采訪期間,耳聞目睹為抗洪搶險、扶危濟困、重建家園“站出來、搭把手”的凡人善舉比比皆是——密云區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奔赴受災嚴峻的鎮村,指揮調度應急搶險救援、群眾轉移安置等工作;區政協委員微信群里的一條條緊急求援信息牽動人心,石東春、尉立東、郭愛麗、李秋紅、周園等密云區政協委員踴躍捐款捐物支援災區;區政協委員、區餐飲服務行業執行會長徐會強,不顧自身餐飲企業受災,帶上煤氣灶、鐵鍋及新鮮食材到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現場烹制熱食;密云區政協委員、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級工廠總經理王輝除個人捐款外,積極響應北汽集團幫扶號召,積極聯系受災農戶,最終北汽集團協助解決了受災農戶10萬根玉米和5噸蜂蜜的滯銷問題……
災難無情人有情。委員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搭一把手、撐一把傘、送一碗熱粥,生動展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間大愛和“政協委員來自人民,履行職責為了人民”的使命擔當。
星光微芒,卻能聚成璀璨的銀河。正是有了包括政協委員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援,受災群眾一定能戰勝災害,重建家園,迎來更美好的生活。(記者周佳佳 洪琳 滿達呼)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