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政協動態 協商建言 委員聲音 主席訪談 地方政協 正商量 提案摘編

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三問”叩開振興門

——福建南平市政協助力以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2025年08月12日 17:26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盛夏時節,走進福建南平,竹海翻波、茶山疊翠、稻浪千重,其傳統農業底蘊深厚,但轉型升級的動能從何而來?在全國上下熱議新質生產力的當下,南平市政協聚焦農業領域,進一步探尋關鍵問題:新質生產力的潛能是否得到充分釋放?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帶著疑問與思考,南平市政協成立了“以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調研組,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深入全市開展調研,一場全面探尋閩北農業發展新路徑的調研活動就此拉開帷幕。

田間地頭“把脈問需”

三月的閩北,春意盎然,市政協調研組首站來到浦城縣再生稻產區。

當天,在浦城縣仙陽鎮謝華安院士工作站,委員們實地察看了田間智能監測設備,與種糧大戶鐘安森深入交流,“我們的農田種植管理雖采用了數字化模式,但還存在設備操作復雜、數據應用不足等問題。”他的一席話道出了農業數字化轉型的真實困境。

隨后,在順昌縣埔上鎮,調研組走進財興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這里積極推廣無人機飛播、機械化碎草、機開溝起壟等新型裝備耕作技術,效率較傳統種植提升30%。“科技賦能讓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但應用成本高、適用農機品類少是主要瓶頸。”該合作社負責人葉才興坦言。

“新質生產力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根于農業生產實際。”歷時一個月,調研組走訪閩北的延平、浦城、順昌、光澤等有關縣(市、區)和企業,發現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推進面臨多重“水土不服”:智慧農業設備用不起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接不上軌、特色產業鏈不起來等問題。

跨越山海“求醫問道”

跳出“鄉村視野”,情況才能摸得更清。帶著對全市農業發展中的困惑與思考,調研組一行毅然踏上了下一程“問道之行”。

入夏時節,在寧夏賀蘭山東麓,由中國建材集團跨界建設的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產業園令委員們眼前一亮。這座現代農業園區集成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尖端技術,實現了環境精準調控與全年無陰影栽培。

與此同時,陜西楊凌農業高新區的見聞同樣令人振奮。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這里匯聚了眾多農業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機制、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調研組認真記錄創新案例,不時交流討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更要因地制宜。”調研組期待,“我們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立足閩北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深度協商“尋策問方”

這個盛夏,帶著滿滿的調研成果,市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如期舉行。現場氣氛熱烈,市委、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領導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坐一堂,共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大計。

“高標準建設集現代種業創新、成果交易、科技交流合作、種子企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閩北種業創新中心’,著力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加快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和南平土壤、氣象、市場等數據,建立‘南平農業大數據庫’。”……會上,一條條建議擲地有聲,一個個“金點子”不斷涌現。

“這些建議既有前瞻性又具操作性。”市科技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負責人當場回應,“我們一定認真研究吸納、積極推進落實。”

市委書記袁超洪表示,要緊扣加快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樣板的目標,持續完善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竹產業設計制造檢測中心等公共技術研發平臺,提升農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硬支撐。

“要充分發揮政協聯系廣泛、渠道暢通的優勢,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完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以高質量的協商建言更好服務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有效施策。”市政協主席吳添富如是說。

山風拂過田野,這次貫穿春夏的履職實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在閩北大地上生根發芽,播撒下希望的種子。(記者 王惠兵 通訊員 饒祥祿)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日韩R级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日韩日皮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V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