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黎勇:
智慧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注重以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實現城市治理效能與民生服務品質的同步提升。這一目標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具象化表達,闡釋了現代化人民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
“智慧城市將新興技術融入社會治理,全方位順應人民群眾具體且實在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契合‘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黎勇說:“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精準獲取市民的共性需求,迅速識別城市基層治理的堵點和痛點,并通過源頭治理推動問題系統性解決,為治理‘城市病’和破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數智化管理已成為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重慶,作為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超特大城市,近年來聚焦解決超大城市發展、服務、治理難題,加快推進數字重慶基本能力建設,在服務群眾出行、就醫、養老等方面不斷探索新路徑——健全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構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55.6%,交通擁堵時長縮短20分鐘以上;推動“三醫”協同,“醫檢互認”為群眾節約就醫費2.73億元;新增“錯時共享”停車泊位4.6萬余個,建成“口袋公園”290座,1635家社區食堂惠及群眾超500萬人次,建成“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14個,城市生活更加宜居便捷。
黎勇所在的涪陵區也通過數字化管理模式探索出有益經驗。例如,涪陵區敦仁街道以太平街片區全國完整社區試點建設為契機,依托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歸集轄區各類數據30余萬條,完成街道、社區、網格、樓棟、人員等信息立體空間落圖,全面貫通“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情指行?全民反詐”等應用。通過增設智能報警器,強化重點場所安全智能監測、重點小區重點人員智能管控和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及時服務,以智慧化發展推進基層精細管理、安全運行。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蓬勃發展,為社會治理智慧化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使社會治理決策更具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黎勇說。
與此同時,黎勇在工作和調研中也關注到,數字技術為城市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在提升基層治理效率方面還有一些梗阻。“當前,數據共享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不同部門之間數據格式、標準和系統不一致,導致數據難以實現共享;城市建設運營治理數字化底座存在短板,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之間數據壁壘尚未完全打通,存在‘數據孤島’現象。此外,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許多老舊城區地下管網錯綜復雜,大量設備因老化嚴重、無法聯網等問題易發生破損或難以接入智能安防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困難重重。”
日前,全國政協召開“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專題協商會。聚焦如何提高超大城市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黎勇結合工作實踐在發言中提出“智治、精治、綜治、共治”的思路。
“其中,‘智治’是打破數據壁壘、整合數據資源,搭建覆蓋市、區縣、街鎮三級智能化平臺,加強全域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推動城市治理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精治’聚焦群眾出行、停車、就醫等難題,精準施策,力促城市公共服務高效供給;‘綜治’強調構建多跨協同的行政執法一體化指揮調度體系,深化‘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共治’則需貫通整合社區工作者、新就業群體等力量,完善多元參與基層治理體系,形成共治合力。”黎勇建議。
“人民城市人民建”體現了城市與人民的雙向賦能。如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城市建設與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
對此,黎勇認為,要繼續挖掘數字化、智慧化管理的巨大潛力,讓城市智慧系統以民生痛點為優化導向,完善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拓展智慧社區、智慧物業、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場景,構建“AI﹢多元共治”新模式,一方面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另一方面發揮群眾作為基層治理工作參與者的作用,真正實現城市發展與增進人民福祉的有機統一。(記者 劉彤)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