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成為日常
——全國政協委員谷樹忠解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
美麗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讓生態保護的成果真正融入百姓日常,讓“綠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恰逢“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本期民生民意版聚焦家門口的綠色變遷。
——編者
“伴隨城鎮化進程,我國越來越多人口生活在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城鎮。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更健康,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是全社會的共同目標,也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共同規律。”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谷樹忠接受記者采訪,就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這一重要部署進行解讀。
谷樹忠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轉型發展、二氧化碳減排及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城市作為“讓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載體、主要污染排放源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節點,不僅承載著人口與產業集聚發展的使命,更肩負著推動綠色轉型、減少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建設美麗城市,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7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一。會議進一步明確,當前要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
谷樹忠闡釋,綠色低碳美麗城市的核心內涵可概括為“綠色、低碳、美麗”三大要素。其中,“綠色”具有雙重維度:廣義上體現為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直觀上則表現為城市綠地系統的持續完善。近年來,我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實現穩步增長,生態空間品質顯著提升。“低碳”要求貫穿生產生活各領域,包括發展低碳、零碳、負碳產業,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廣節能建筑等。目前全國低碳城市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美麗”則是對城市環境的綜合要求,涵蓋空氣質量優良、水體清澈潔凈、土壤健康肥沃、景觀優美宜居等多元指標。通過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城市環境質量已實現歷史性改善,特別是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性轉變。
同時,谷樹忠在實地調研過不少城市后深切感受到,我國城市面貌已發生顯著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成效,城市的獨特氣質愈發鮮明:內陸城市更加注重營造城市綠地、打造園林城市,沿海城市更加注重保護修復海岸帶、打造濱海城市,山地城市更加注重立體發展、打造特色山城。隨之而來的,是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持續攀升,“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從愿景變為日常。
谷樹忠坦言,對照經濟增長速度、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及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城市生態環境仍需持續優化,美麗城市建設力度亟待加強。目前,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還存在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綠色低碳發展用地需求難以滿足,公眾參與度低,市民在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領域的實踐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等短板。
對此,谷樹忠建議,積極拓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資金來源,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城市建設;堅持限制增量、優化存量,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增加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空間和用地保障;宣傳組織并激勵廣大市民從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做起,參與到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來。
如何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提出的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重點工作?谷樹忠認為,此次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鞏固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污染問題。這樣的安排契合實際、符合社會預期,但仍需持續加大監管力度、資金投入力度和工作推進力度,特別是對于那些環境質量改善緩慢的地區,更應加大力度。同樣,飲用水源地關系到包括城市市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亟須一以貫之地加大保護和建設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普遍喝上健康水、放心水,必要時還可進行水源異地配置。各地應對新污染物治理問題予以足夠重視,通過技術、工程、管理等手段,做好新污染物的控制與治理工作。
“城市生態系統是地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因此保護和建設好城市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谷樹忠提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特殊性,需注重與綠地、濕地保護建設相融合,與城市建設、更新工作相銜接,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協調。同時,要積極推廣建筑物垂直綠化,保護和建設鳥類棲息地及動物活動空間,嚴防因無序放生等行為引發的外來生物入侵,嚴控對野生動物的人為干預,如聲、光等,著力建設野生動物友好型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設綠色低碳美麗城市,需要每個市民廣泛、深度、持續參與。”作為踐行綠色生活數十年的先行者,谷樹忠呼吁,每位市民都應實現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的觀念轉變,真正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每個家庭和社區要做好垃圾分類,實現減量化、資源化;踐行綠色出行,少開燃油車,短距步行、中距騎行、長距乘公交;積極參與義務植樹,保護古樹名木和綠地,為城市增綠出力;堅持“光盤行動”,減少食物浪費,降低個人碳足跡、水足跡和生態足跡;監督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在綠色低碳美麗城市建設中的履職情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當然,市民的自覺行動也需要鼓勵,不少地方推行的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商品、地鐵出行里程折扣等措施很有效,值得推廣。只有每個人積極參與,才能更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成為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谷樹忠說。(記者 楊嵐)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