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風雨同舟顯擔當
——巴彥淖爾市政協搶險救災紀實
近日,巴彥淖爾市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極為罕見的強降雨天氣,引發嚴重的洪澇風雹災害。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全市政協各級組織、各參加單位、廣大政協委員聞“汛”而動、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履職盡責,以捐款捐物、技術馳援、建言獻策等多種形式投身防汛救災工作,將履職答卷書寫在抗洪救災第一線,為打贏防汛救災攻堅戰注入溫暖而堅實的“政協力量”。
聞令即動 快速響應筑防線
市政協機關開展搶險救災捐款活動
災情就是命令,市政協第一時間響應市委、市政府搶險救災號召,以實際行動筑牢抗災防線。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率先垂范,帶頭參與募捐活動,用一筆筆飽含深情的捐款為救災工作注入暖流。為確保幫扶精準高效,市政協機關成立救災幫扶工作組,趕赴包聯點五原縣塔爾湖鎮繼光村,實地勘察農作物倒伏、基礎設施損毀情況,與鎮村干部、群眾代表圍坐一堂,了解掌握災情,共商救災復產方案,推動各項幫扶措施從“紙上”落到“地上”。
與此同時,市政協迅速下發《倡議書》,號召全市各級政協組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委員行動起來。倡議明確,要增強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經濟界委員協調物資資金,農業界委員指導科學救災,各界別委員立足專長投身搶險救災。一系列迅速而扎實的行動,讓政協力量深度融入抗災救災全過程,為打贏這場救災復產攻堅戰注入了堅實的政協擔當。
截止7月31日,全市兩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累計捐款捐物120余萬元。
沖鋒在前 委員一線顯擔當
“災情面前,政協委員不能缺位。”這是巴彥淖爾市區兩級政協委員的共同心聲。市政協委員、河灌總局烏拉特分中心科技文化信息科科長苗壯不顧身體抱恙,毅然奮戰在抗洪一線,在排干渠水位超歷史紀錄近2米、面臨漫堤風險時,帶領團隊日夜堅守,用專業設備精準測量水位、搶修受損監測設施,以技術防線筑牢汛情防控網,確保汛情實時可控。“家鄉受災,我必須盡一份力。”李景利、梁棟、楊博等一大批市政協委員紛紛行動起來,有的積極采購滯銷農產品,幫助農民減少損失;有的深入受災群眾家中,送去物資和關懷。
臨河區政協工商聯界別委員活動小組深入烏蘭圖克鎮,實地調研受災嚴重的5萬余畝農田,不僅將籌集的愛心捐款送達鎮政府,還圍繞高效利用灌排體系、加速農業保險理賠、科學規劃災后復種等提出一系列務實可行的建議,為農業生產恢復出謀劃策。在烏拉特中旗,付華委員為安置點群眾發放大米、食用油、方便面等生活物資,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張海委員深入一線,組織挖掘機修建排水溝,幫助受災群眾轉運物資,在泥濘中奔波忙碌;呂紅霞委員抽調多臺大型收割機,對未受災的小麥進行搶收,幫助農民將損失降到最低;孫河栓委員開展“以購代捐”,收購滯銷西瓜2.3萬斤,既解決了瓜農的燃眉之急,又為酷暑中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送去清涼;烏拉特前旗政協委員、志愿者協會會長金海亮,接到群眾的求救電話,不顧齊膝深的積水,蹚水逐戶排查,協助轉移被困居民。積水消退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幫助居民清理淤泥、消殺房屋……從田間地頭到農家院落,政協人與群眾并肩作戰的身影,成為搶險救災一線最動人的風景,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同心聚力 架起救助“連心橋”
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災情發生后,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及政協委員企業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愛心匯聚起共克時艱的暖流。
民建巴彥淖爾市總支部為受災群眾送去食用油,解決他們的生活急需;民盟巴彥淖爾市委號召盟內民營經濟人士發起助農紓困行動,聯系企業采購20噸西瓜、1噸西紅柿,幫助農民打開銷路;民革巴彥淖爾市總支、民進巴彥淖爾市總支、農工黨巴彥淖爾市委會、九三學社巴彥淖爾支社和人民團體也都密切關注災情變化,發揮各自職能優勢,為搶險救災工作貢獻力量。政協委員企業紛紛慷慨解囊,內蒙古蒙元寬食品有限公司為受災群眾送上牛肉醬,傳遞“舌尖上的溫暖”;內蒙古恒豐集團公司捐贈現金30萬和價值1萬元的掛面,助力受災群眾解決生活困難……一筆筆善款、一車車物資,承載著各界愛心人士的深情厚誼,凝聚起共克時艱的政協力量,也讓受災群眾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精準建言 筑牢防災長效堤
在投身救災實踐的同時,巴彥淖爾市政協委員充分發揮“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深入思考災害暴露的短板弱項,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群眾,聚焦聚焦農村雨災后疫病預防、畜禽養殖場抗災能力薄弱、農業產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通過社情民意信息渠道積極發聲,上報《關于強化巴彥淖爾市農牧區洪澇災害防治的建議》《積極應對極端災害天氣降低畜禽養殖損失》《破解農業抗災難題 守護“米袋子”“菜籃子”》等相關信息25篇,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聞汛而動的快速響應,到愛心匯聚的守望相助;從田間地頭的一線幫扶,到案頭筆端的精準建言,巴彥淖爾市政協在這場搶險救災中,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未來,將繼續發揮政協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將各方力量僅僅凝聚在一起,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高燕 王敏)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