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同心論壇
新時代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面臨的挑戰及路徑分析
今年正值大統戰工作格局提出十周年。十年來,從2015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確立基本框架,到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重要部署,這一重大理念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制度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將統戰工作納入治國理政總體布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統戰工作“怎么看”“怎么辦”等根本性問題,為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新時代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鮮明特征
新時代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創新發展,集中體現在四個鮮明特征:一是領導體制更加健全。北京市率先成立了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32家成員單位組成的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協同效能顯著提升。浙江省“同心共富”工程通過1895家“共富工坊”,帶動近10萬農民就業,3945家企業結對幫扶3527個村,展現了統一戰線服務大局的獨特優勢。三是覆蓋范圍持續拓展。從傳統統戰對象到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從各族各界到海外僑胞,統戰工作網絡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式覆蓋。四是工作方式與時俱進。哈爾濱市呼蘭區“一艙兩端”數字統戰管理平臺的實踐表明,現代科技為統戰工作插上了智慧翅膀,基層統戰工作活躍在群眾手上,走進了百姓心里。
二、 新時代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大統戰工作格局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多維度、多層次的現實挑戰。
社會結構變遷帶來整合效能考驗。隨著新業態經濟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已超過8400萬人,自由職業者等新興群體呈現“高流動性、弱組織性”的特征。傳統的“單位制”統戰模式與新的社會群體之間出現適配落差,亟須構建更具彈性的工作體系。統一戰線成員利益訴求從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要求工作方法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制度運行機制存在結構性瓶頸。部分地區的協同機制存在形式化傾向:會議多落實少、文件多實效少、表態多行動少。資源配置的“馬太效應”明顯,東西部地區在統戰經費投入比及專業人才密度等方面差距較大。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存在重顯績輕潛績的傾向。
數智技術引發現實風險。數據壁壘導致“信息孤島”現象突出,部門間數據幾乎不能共享;網絡安全形勢嚴峻,統戰系統遭受的網絡攻擊逐年增長;算法應用中的“黑箱效應”和潛在偏見,可能加劇群體隔閡;基層統戰部門的數智治理能力存在明顯斷層,縣級以下數智專業人才占比低。
國際環境變化帶來傳導壓力。境外勢力滲透手段升級,呈現方式隱蔽化、技術智能化、內容精準化等特征;“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使海外統戰工作面臨新課題;留學生思想狀況的多元化和海外中資機構外籍員工等新群體的出現,都對傳統工作模式提出了創新要求。
三、 新時代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路徑分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在破解深層次矛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強化政治引領,筑牢思想根基。要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政治原則,將黨的領導貫穿統戰工作全過程各領域。具體而言,要健全“三個制度”:完善黨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決策議事制度;將統戰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考核制度;創新思想政治引領,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培訓制度。
深化制度創新,完善體制機制。重點推進“三個建設”:首先是健全協同高效的制度體系,建立“1﹢N”部門聯動機制,破解“九龍治水”難題;其次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體系,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再次是完善激勵相容的考核評價體系,設置“政治引領指數”“社會整合指數”等核心指標,強化結果導向。
鍛造過硬隊伍,提升專業能力。著力實施統戰干部“三大工程”:“育苗工程”重點培養年輕干部,通過“上掛下派”提升實踐能力;“強基工程”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建立“導師制”幫扶機制;“領航工程”培養復合型人才,打造既懂統戰業務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專業隊伍。同時,要完善干部關愛機制,建立容錯糾錯制度,讓干部干事創業更有底氣。
推動數智賦能,實現融合發展。重點構建三大體系:建設國家級統戰大數據平臺,破除“數據孤島”;開發智能輔助決策系統,提升工作效能;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筑牢數字防線。推進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技術應用與政治原則的關系、效率提升與公平正義的關系、創新發展與安全可控的關系。只有堅持技術為統戰服務、工具為人服務,才能實現“數智賦能”與“政治引領”的有機統一。
(作者宋菊芳系北京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