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多黨合作>九三學社
“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如何破解?
——九三學社大連市委會建言高校專業調整
高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需求存在“供需錯位”、校企合作尚未形成“協同育人”生態……7月25日,大連市政協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召開專題協商會議,九三學社大連市委會在會上呼吁:推動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打破“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僵局。
大連現有31所高校,在校生超過40萬人,2025年畢業生約有10.7萬人。
“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雙重挑戰。”執筆發言材料的九三學社社員、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劉壯舉例說,時下,大連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氫能等重點產業人才缺口年均達1.2萬人,而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不到10家;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則在近20所高校同時開設,出現畢業生供給過剩。有一所高校2024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顯示,有30%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其中因“不了解行業”而轉行的占比達65%。
劉壯還談到,目前,高校課程更新周期平均為3—5年,而產業技術迭代周期已縮短至1—2年,導致學生在校所學技術與企業實際應用存在“代差”,學校培養的人企業用不上,企業需要的人學校培養不出來。
如何以需求為導向推動高校專業調整?九三學社大連市委會建議打破“各自為戰”傳統模式,統籌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四方力量,構建“需求可監測、調整可協同、供給可精準”的專業調整新機制,實現“產業需求—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質量”良性循環。
具體講,包括由政府牽頭搭建“政企校”聯動數據平臺,定期發布全市重點產業人才需求報告,為高校專業設置提供數據支撐;精準把握產業、國家戰略、學生三方需求,構建“數據共享、動態更新、多方聯動”監測體系,讓高校知道“該調整什么”;建立覆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全周期職業發展數據平臺,分析畢業去向、就業質量,引導專業調整更貼合學生成長需要;進一步強化校企協同育人,通過制定“校企共建專業”清單,聚焦重點產業方向,促進高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推動高校專業調整,不是簡單的撤專業、增專業,而是重構‘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生態。”九三學社大連市委會認為,大連正在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賦能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值此節點,唯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政府“搭好臺”、高校“唱好戲”、企業“演好角”、學生“選好路”,才能培育出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使高校畢業生成為城市振興發展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唯有多方合力,高校專業調整才能調得準、調得快、調得好,最終實現產業興、人才聚、城市強的共贏局面。”九三學社大連市委會表示。(呂東浩 曲月)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