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兩山”理念20年 · 循足跡看變化
“兩山”理念20年循足跡看變化丨守轉之間添綠生金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記事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夏日時節,內蒙古大草原一派壯美景象,藍天、碧水、凈土講述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年間,北疆大地美麗與發展雙贏的故事。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態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也是全面推進美麗內蒙古建設繞不開、躲不過、必須打贏打好的戰役。
作為“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主戰場,內蒙古每年春季一化凍,就全面鋪開防沙治沙“大會戰”,在沙海中打出連綿成片的沙障、栽上蜿蜒成行的苗木,這也是自治區政協履職關注的重點。
2024年,圍繞“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兩個議題,自治區政協常委、委員,各民主黨派區委會,各有關部門充分協商。委員們建議,完善一體化工程建設機制,真正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在方案、設計等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植被本底和綜合防治的水、肥、熱、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健全生態建設成果長效管護機制,建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長效機制。今年,環境資源界委員又開展界別活動,對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進行民主監督,推動工程更好實施。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豐富多樣的自然形態。其中,黃河流經內蒙古800多公里,占到黃河全長的1/6。自治區政協分別通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等議題,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還指導沿黃7個盟市政協,共同開展課題研究,守護母親河奔騰不息、潤澤家園。
水是生命之源,在內蒙古,水資源尤顯珍貴。自治區政協聚焦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生態恢復和全社會節約用水,組織政協委員協商議政,發出節水倡議。委員們認為,要把節水指標納入企業環保考核體系,與能耗“雙控”相掛鉤,建立節水技術推廣示范基地,通過可視化對比試驗,用看得見的效益破除群眾的心理壁壘,用本地化服務解決技術使用門檻,推動節水技術從“實驗室數據”到“田間生產力”的質變。現在,“兩湖一海”碧波蕩漾,水域面積擴大,水質有效提升,節水意識深入人心。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的就是內蒙古地區的草原美景,內蒙古植被覆蓋率連年提升,其中不乏政協委員的貢獻。每年的政協提案,很大一部分都是聚焦生態保護和建設。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及落地應用、對礦產資源開發進行環境約束、加強草畜平衡監管、推進國家生態公園建設……一條條建議展現出守住這好山好水好生態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轉出增長增產增收入
要在“綠水青山”上持續著墨,也要在“金山銀山”上重點著力。貫徹“兩山”理念,一個個“點綠成金”的探索實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推動增長增產增收。
地處北疆,風、光資源富集。內蒙古“追風逐日”,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目前新能源裝機已經超過了火電裝機,隨之而來的就是提升綠色能源的消納能力。
近日,自治區政協圍繞“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做大新能源產業規模”召開專題協商會。委員們建議,綜合考慮新增裝機規模、生態環境承載力、外送通道建設、消納能力等因素,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完善綠電交易制度供給與政策支撐,并進一步拓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建筑、交通、農業等綠電應用場景,增強消納能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支持新能源產業與制氫、算力中心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能源產業體系。
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傳統能源產業也在更上層樓,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煤炭產業是內蒙古的傳統優勢產業,如何綠色轉型?7月底,自治區政協圍繞“推動煤化工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召開對口協商會。就如何推動煤炭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委員們建議,合理引進布局建設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重點延伸煤制油氣、高端烯烴和煤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產業鏈,加快現代煤化工全鏈條、深層次、差異化發展,實現副產品向精細化學品、專用化學品、醫藥中心體、碳基材料等方向突破。
逐綠而行、聚綠生金。在推動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現代農牧業等產業逐步成長為富民產業,帶來了越來越寬廣的致富路,越來越多的群眾靠著吃“生態飯”,日子一天更勝一天。
“兩山”理念,讓綠色這一內蒙古的底色更加亮麗。當下的這片草原生態持續向好,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資源全面節約利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內蒙古正在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筑得更加牢固。(通訊員 菅海霞)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