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四川省三級政協持續助力“15分鐘健身圈”建設 打造“家門口的運動空間”
本報訊(記者 韓冬)從大運會到世運會,從公園里的健身綠道到口袋綠地上的羽毛球場……近年來,四川加大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力度,打造“家門口的運動空間”,擦亮了居民“幸福底色”。
“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體育場地32.6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2.42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89平方米。”這是四川省政協委員在開展“貫徹落實《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情況”監督性視察時所了解到的數據。
“相比2022年,四川人均體育面積提升了27%。”視察組成員,省政協常委、內江市政協主席康俊感慨,近年來,四川省各市(州)、縣(市、區)、中心鎮和一般鎮,充分利用城鄉“金角銀邊”建設“口袋體育公園”,形成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四級”體育公園體系,不僅讓四川全民健身場地的數量有了飛躍,全民健身場地質量也有了質的改變。他和其他視察組成員一起呼吁,將體育公園建設作為民生工程和經濟發展新突破口,不斷開拓思路,提升體育公園的智慧性、公益性、開放性、科普性和安全性。
在成都,成都市政協緊緊圍繞建設“世界賽事名城”這一重點工作,以舉辦大運會、世運會為契機,組織廣大政協委員圍繞高質量場館建設、以賽營城、全民健身等方面展開監督調研、建言獻策。
早在2021年,市政協就前瞻性地將“大運會場館后續利用”課題列入年度協商計劃。委員們從場館信息化建設、場館多功能改造、場館運營、文旅體深度融合、數字化運營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相關建議得到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場館建設部、競賽和場館運營部等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
之后幾年,市政協又連續將“大運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推動大運營城惠民工作”列入年度協商課題,委員們提出的“借力‘智慧大運’助推成都智慧城市建設”“結合城市公園、潮玩商圈與大運會場館,不斷拓展‘體育﹢’消費內容”等意見建議得到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和采納。
如今,依托眾多高標準專業場館,各類高能級賽事紛紛選擇成都,與此同時,依托遍布成都的一座座“體育公園”,群眾“15分鐘健身圈”建設初具雛形,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足球、飛盤、卡丁車等熱門大眾項目成為全民健身的寵兒。
在更廣袤的天府大地上,各市(州)、區(市、縣)政協委員,也懷著滿腔熱忱,圍繞“15分鐘健身圈”建設出謀劃策——在南充市政協委員們的呼吁下,南充市印發《南充市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和公共體育場館雙向開放的實施方案》,補齊“15分鐘健身圈”建設短板;在宜賓市高縣政協的持續助推下,全縣23個社區、194個行政村實現了農民健身工程全覆蓋,城鎮社區住宅配套健身設施實現100%覆蓋,全縣13個中心場鎮均合理規劃并建起了完善的“15分鐘健身圈”……在各級政協的努力推動下,全民健身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