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第二時間丨城市足夠韌性 生活才能任性

——政協委員建言“韌性城市”建設

2025年08月08日 08:56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天津薊州:防汛抗洪工作有序進行(6)(7908513)-20250808085121

7月28日,工作人員在天津市薊州區應急指揮部值守。 新華社發

7月20日,臺風“韋帕”突襲廣東臺山,氣象大數據平臺自動觸發應急預案,通過三大電信運營商向230萬用戶發送預警短信,高速公路電子屏實時更新管制信息,連共享單車App都自動鎖定了危險區域的車輛。

7月26日到28日,北京、天津、河北遭遇極端強降雨,多地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引發內澇和山洪災害。京津冀三地通過增設應急監測斷面、建立數據共享微信群等方式,提高水文監測密度,加大數據共享力度,實現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監測數據的全面共享。

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日益密集,統籌城市發展和安全,提升城市韌性,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如何讓城市像彈簧一般,既能“扛得住”沖擊,又能“恢復得快”,已成為擺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韌性城市的中國實踐

“韌性城市是新的治理方式和發展模式。”在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副中心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汪碧剛看來,我國城市建設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大拆大建、追求高度”,轉向以“韌性”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韌性城市不僅是應對災害的工程手段,更是兼顧“平急兩用”的治理體系,其本質是通過系統化建設(工程、管理、社會協同)提升城市應對風險的“彈性”,最終落腳于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2020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目標。

去年12月,為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承受適應能力強、恢復速度快的韌性城市,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今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10年再次在北京召開。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核心理念,會議將“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列為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強化城市自然災害防治,統籌城市防洪體系和內澇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張廣漢表示:“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城市,根據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象特征和城市規模等因素,科學確定治理策略和建設任務,選擇適用措施。如:東部沿海城市需應對臺風,內陸城市側重洪澇防治。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也是關鍵因素,大城市資金充足、技術先進,能快速推進高標準建設;而中小城市受限于財政和技術,進展相對緩慢。此外,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執行力差異,也直接影響治理效果。這些差異導致各地韌性城市建設進度不一,需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應用以及多主體參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

在福建漳州,一座座特殊的“海綿口袋公園”格外引人注目。這里的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和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設施,臺風季時,能吸納大量雨水,有效緩解周邊內澇;平日里,又成為市民休閑休憩的好去處。這種“平急兩用”的創新設計,正是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的生動縮影。

放眼全國,類似的創新實踐正在遍地開花。據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院長伍愛群介紹,北京依托“三環八廊多支點”的市域韌性城市支撐體系,提升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上海徐匯區借助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構建數字底座場景,實現城市要素動態更新,打造“消防透明化戰場”,縮短火警控制用時。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超一半的千兆城市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裝物聯智能感知設備。基于“智慧大腦”建立的應急系統,對城市風險進行動態識別和關聯分析,實現了城市治理從“被動應急”向“主動防控”轉變。

韌性城市建設的多維挑戰

今年,我國進入主汛期以來,韌性城市的基礎設施與應急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

河南省濮陽市將城區積水點改造工程列入民生實事,新建雨水管網、泵站等設施。在7月23日的大暴雨中,改造后的路段雨水快速排走,無明顯積水。水庫等水利設施也在調節洪水、緩解防汛壓力上效果顯著;

湖北省黃石市通過實時監測低洼點位水位,及時反饋至城市生命線平臺,有效預防內澇,提升了城市應急響應能力;

重慶、太原等21個新城建試點城市,通過智能化市政設施改造和智慧應用場景建設,有效提升了城市排水防澇和應急響應能力。

這些措施不僅增強了城市韌性,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經驗。

然而,在“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極端天氣的“壓力測試”也讓各地在防洪排澇、抗震防災等方面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短板。

“完善的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是城市防汛的第一道防線。”伍愛群發現,部分老城區排水管道建設年代久遠,管徑狹窄且材質老化,存在管壁破損、淤泥雜物堆積等問題,在面對短時間強降雨時,排水效率大打折扣,容易出現內澇積水現象。同時,城市建設中“重地上、輕地下”現象普遍,新城區雖有規劃,但排水標準可能未充分考量極端降雨情況,排水能力不足。此外,硬質鋪裝大面積增加,阻斷雨水下滲,進一步加劇了內澇風險。

“韌性城市不僅包括工程韌性,還需重視管理韌性和社會韌性,涉及對公共風險的抵抗能力、對城市短板的承受能力等。”汪碧剛提示說:“當前,多數城市側重工程韌性(如防洪、抗震設施),忽視極端情況下的基礎保障(如斷電后供水)。經濟韌性(產業抗風險)、社會協同(社會動員)薄弱,部門間存在‘數據孤島’,數據不互通導致協同低效。基層自主應急組織、物資共享能力尚顯不足,老舊小區改造滯后,應急演練還缺乏公眾參與。公眾對韌性城市理念的認知還需提升,宣傳不到位。”

張廣漢也指出,韌性城市建設還存在社區應急能力不足的問題,需加強社區應急演練,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參與的城市安全防護網。此外,針對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地區,應重點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和應急避難場所改造,確保其在極端天氣下的可靠性。

多元共治構建韌性之城

面對這些挑戰,如何推動韌性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伍愛群建議,對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統籌發展和安全”“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要求,從三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補齊區域均衡性短板,推動中西部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基礎韌性升級,避免“重特大城市、輕中小城市”;二是強化科技深度賦能,將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全面融入城市肌理,實現風險“可感、可知、可控”;三是健全社會協同機制,通過立法明確企業、社區、公眾的韌性責任,讓“韌性基因”融入城市治理各環節,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塑造。

“社會公眾參與是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石。”張廣漢建議,加強公眾教育,提升防災減災意識,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應急演練,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政府、企業、社區及居民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韌性城市建設,確保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安全、宜居的環境中生活,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公眾可通過志愿服務、信息反饋等方式積極參與,提升社區韌性。政府應搭建互動平臺,促進多方溝通協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韌性城市建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汪碧剛認為,可以推廣數據孿生、AI預警技術,實現災害預測與應對方案推演,不僅預警“災害要來”,還能明確“怎么辦”。同時,推動老舊設施智能化改造,通過大數據、AI解決極端情況下的通訊、調度等問題,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荷蘭鹿特丹通過‘水廣場’等設施,將雨水暫時儲存并作為公共空間,提升城市蓄水能力;日本東京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預警系統,能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警報,同時要求建筑物達到高抗震標準;美國紐約推出‘氣候韌性設計指南’,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應對海平面上升等措施;新加坡則通過‘ABC 水計劃’,將河道、溝渠等改造為美觀且具蓄排水功能的設施。”伍愛群分享了其他國家打造韌性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案例并表示,這些有效提升城市韌性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融入本地實踐。

從抗擊臺風到應對暴雨,從防范地震到處置火情,韌性城市建設關乎每位市民的安危。正如委員們所言,理想中的“韌性城市”,應是能主動抵御風險、快速恢復功能、持續自我進化的有機生命體:既有“海綿”般的彈性基礎設施—緩沖洪澇、地震等沖擊;又有“智慧大腦”實時感知風險,讓預警信息精準觸達每個家庭;更能在災后迅速重啟水電、交通等生命線,保障民生不受沖擊。

一座城市不僅是高樓大廈的集合,更是承載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園。唯有政府、社區和市民同心協力,方能構建起“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真正韌性之城,讓城市在面對各種挑戰時都能從容應對,持續發展。

(廖昕朔 馬嘉悅)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影院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一色屋任你精品亚洲香蕉 | 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