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記者觀察丨韌性城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圖為7月28日拍攝的天津市薊州區下營鎮下營村受暴雨及上游來水影響受損的橋梁和道路。 新華社發
岷江之畔,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已守望2000余年。李冰父子“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箴言,與北宋蘇軾在徐州率民筑堤建樓時播撒的“鄰里互助”精神火種,共同熔鑄為中國城市最早的“安全基因”。這些跨越時空的古老智慧揭示著一個真理: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在風雨后依然挺立,能否在傷痛后快速“自愈”—這便是“韌性”的力量。今天,當“韌性城市”成為新時代的追求,我們仿佛手握歷史的絲線,穿起現代的銀針,精心繡制一張守護萬家燈火的安全網。
韌性城市長什么樣?想象一下:臺風過境,樹木傾倒但根基未損;暴雨如注,街道卻不見“水漫金山”;突發狀況下,社區秩序井然;災害消退后,生活快速回歸正軌……這就是韌性城市的生動圖景。它意味著,城市兼具“扛得住”與“恢復快”的能力。理解這份韌性,才能將它真正織入現代城市的肌理。
韌性,始于遠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藍圖上,2035年的目標是:生態空間占比約40%。這不僅僅是數字,更是在城市中預留的“呼吸孔”—濕地、綠地構成一張巨大的“天然海綿”。當極端暴雨來襲,它們能像一塊塊“吸水棉”,有效調蓄雨水,讓城市運行免受“內澇”之苦。
再看深圳前海地下管廊,它不滿足于“夠用就好”,而是瞄準“百年大計”。結構強度、防水等級等方面立足長遠,更前瞻性地預留智能設備接口,確保建成后能兼容最新的物聯網技術,規避“建成就落后”的窘境。這些實踐印證:城市韌性絕非臨陣磨槍的應急之舉,而是著眼百年的系統布局。
韌性,還需“軟實力”。“平急兩用”的巧思,賦予安全網收放自如的彈性。湖北12個縣市區的社區里,一種“變形金剛”式的應急服務驛站正在試點。平日,它是安全知識傳播中心和物資咨詢點,一旦突發狀況降臨,便迅速“變身”為應急物資儲備前沿和響應第一道防線,顯著提升災害初期處置能力。上海浦東“城市大腦”則展現了技術層面的“平急融合”智慧:從日常交通調度、城市管理,到汛期應急指揮、突發事件處理,皆可無縫切換。開放的數據平臺持續匯聚多領域實時信息,使系統能精準適配城市風險的動態演變。這種“一份投入,雙重價值”的設計,讓安全建設從被動的“擋箭牌”,悄然轉變為日常的“守護者”。
技術則讓這份守護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極大提升了預警與響應速度。在北京,強降雨預警系統能在暴雨來臨前的1~3小時,將警報精準“推送”到每一條街道。“十四五”期間,我國將自然災害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有效救助時間壓縮至10小時內。
然而,再精密的“網”與再先進的技術,也需千萬雙手共同編織。當下,部分公眾對韌性設施存有誤區:或視其為“閑置擺設”,或認為安全是“政府事務”。殊不知,你我皆是韌性城市的“命運共同體”—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設者。主動學習防災知識、熟悉避難場所、參與社區演練……這些看似微小的“舉手之勞”,恰是加固城市安全網的重要絲線。
回望都江堰的千年守望,審視當代城市的創新實踐,長遠目光始終是韌性城市建設的核心密碼。當古老智慧與現代思維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全民參與形成合力,這張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活力的城市安全網,必將越織越密。它守護的,不僅是鋼筋水泥,更是億萬居民那份生生不息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馬嘉悅)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