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華章·委員風采
奮斗華章·委員風采丨陳燁:一根紗,多面情
陳燁(右一)在工作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陳燁:江蘇省張家港市政協委員、張家港市隆和氨綸紗有限公司總經理。獲張家港市政協優秀委員稱號。
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的紡織脈絡里,一根紗線不僅承載著循環再生的巧思,更凝結著一位政協委員的行業堅守與民生溫情。20多年間,張家港市政協委員、張家港市隆和氨綸紗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燁以“一根紗”與“多面情”,詮釋著責任與追求。
精煉一根紗
8個廢舊礦泉水瓶可以變成一件T恤衫,28個廢舊礦泉水瓶可以變成一件沖鋒衣。
奧秘就在于,將回收的廢舊礦泉水瓶等材料,經碎化處理成的再生滌綸纖維作為主要原料,并按常規包芯紡織工藝加工制成包芯線。通常,再生滌綸纖維在再生包芯紗產品中的成分比大于65%。每生產1噸再生紗線,與使用非再生原料對比,可減少碳排放3.2噸。
陳燁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了20多年。
2016年,張家港市包芯紗行業商會恢復運作。經過會員海選,陳燁所在公司成為副會長單位。
成為商會副會長后,陳燁更加關注行業的發展。包芯紗由于具有多功能、高強度、耐磨損、抗皺性好等特點,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在2011年左右,再生包芯紗在市場上出現,但由于種種原因,長期沒有相關標準。“很多企業簽合同的時候,只能說‘廠標合格’,結果質量上常有爭執,企業銷售受到影響。如果想進入國際市場,還要做國際第三方認證,有的認證一噸要收費5000元。一噸紗的利潤才多少?”陳燁說。
2020年,陳燁成為張家港市政協委員,他向張家港市政協提交提案,建議推進包芯紗產品標準化建設、認證體系建設,得到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2023年3月,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發布了《循環再利用滌綸氨綸包芯本色紗》團體標準。“這只是初步的標準,我還會努力推動,爭取早日出臺國家標準,為中國包芯紗更好地走向市場、走向世界貢獻力量。”陳燁表示。
融合多面情
陳燁企業所在的德積街道,制造業發達。企業發展動能強勁與工業用地供給不足的矛盾,近年來開始顯現。于是,當地政府著力推動“工業上樓”工作。
而早在推動“工業上樓”實踐前,陳燁就聯合7家企業,共建高層廠房,于2019年建成了德積街道首家產業園。項目建設之初,他便前瞻性地規劃了容量大、設備完善的消防水池。2025年3月,當周邊部分小企業因場地限制無法自建消防水池時,經有關部門批準,陳燁主動向這些企業開放了自身完善的消防設施,幫助他們滿足了廠房設計規范。
在陳燁等人的引領下,德積街道在張家港市率先推動工業上樓企業自主更新試點。德積高端紡織產業園一期獲評蘇州市“工業上樓”示范項目,10棟廠房實現滿員入駐、批量投產。
在推動“工業上樓”的同時,德積街道還建起了另一棟樓宇——德積鄉村融合發展中心。德積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協工委主任陸云松介紹:“陳燁一直主動關注本地居民生活品質。在了解到街道文體活動空間有限后,他就和商會的同行們商量,最終達成了捐建德積鄉村融合發展中心的意向。這是張家港市首個由愛心企業捐建、捐贈的大型社會公益類項目,陳燁及包芯紗商會多家會員單位捐資625.3萬元。”
2024年5月18日,德積鄉村融合發展中心正式揭牌。目前正加緊籌備裝修,未來將成為當地展示鄉村文化、開展文體活動、展銷特色農產品的新去處。
在陸云松的印象中:“陳燁對政協工作熱情特別高。他不僅積極就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建言獻策,還格外關注‘一老一小’等民生問題。更可貴的是,他不止于議政建言,更主動拿出實在舉措。他經常關愛本地老人,而當得知街道幼兒園缺少教具時,他還與同行們積極捐獻。”
作為民盟盟員,陳燁同樣把關愛的目光投向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當得知民盟張家港市委會一位赴鞏留縣對口援疆的盟員反映當地學校圖書室雖然建好了,但書籍還不夠豐富時,陳燁立即響應,主動為當地捐贈圖書。
近年來,憑借工作成績,陳燁先后獲得張家港市政協優秀委員、民盟蘇州市委會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榮譽只代表過去。在行業商會中,我會不斷努力,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政協和黨派工作中,我將認真履行職責,助推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績。”陳燁表示。
(記者 江迪 通訊員 周凱燕)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