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華章·委員風采
奮斗華章·委員風采丨張曉東:“金融活水”潤鄉土
張曉東在其金融幫扶對象的養牛場調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曉東: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政協委員,榆社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走街串巷察民情,一線調研聽民意,心系群眾解民憂。翻開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政協委員,榆社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東的“履職手冊”,一個在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道路上奔走的政協委員形象躍然紙上。作為扎根鄉土的金融“深耕者”,他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專業破解難題,助力普惠金融的陽光照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讓每一戶榆社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這是張曉東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帶領榆社農商銀行堅守的初心。
從信用縣創建到肉牛倍增計劃,從扶持甲魚養殖到促進設施蔬菜種植,一個個農業項目的成功落地,都凝聚著農商行的信貸支持。作為“鄉村振興主辦銀行”,張曉東領導下的榆社農商銀行持續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金融動能。不僅如此,榆化公司、富榆熱力公司、三和農牧漁公司等一批縣域重點企業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榆社農商行信貸資金的“輸血供氧”。
為了讓普惠金融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張曉東帶領全行員工組建了紅馬甲志愿服務隊,推出了“主動對接﹢流程優化﹢上門服務”的組合拳。這支志愿服務隊定期進村組、開金融夜校,將反詐騙、反洗錢等金融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同時,銀行持續優化審批流程,降低貸款利率,創新推出了一系列信貸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信貸需求。此外,還與縣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共同推動設立了首貸續貸服務中心,通過建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無貸戶“兩張名單”推送機制,有效破解了“政銀企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打通了企業“首貸難”和銀行“獲客難”等關鍵環節。
如今,在榆社的田野阡陌間,張曉東的初心正化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金融活水”。
以精準履職書寫責任擔當
成為政協委員后,張曉東用一件件高質量的提案和建議,踐行著“發力有精準度,履職有含金量”的承諾。
為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民營經濟,張曉東跑遍了全縣的民營企業,記下滿滿的調研筆記,“民營企業融資就像過獨木橋,既怕門檻高,又怕利息重。”為此,張曉東在《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能力,助力民營經濟發展的提案》中建議,搭起“政銀企對接平臺”,設好“風險補償緩沖墊”,讓民營企業融資的“橋”更寬、更穩。
針對肉牛倍增、生態甲魚等特色產業,張曉東又化身“產業研究員”,提交了《關于金融助力六大鄉村產業振興行動的建議》。“就像給莊稼澆水,得澆到根上!”他主張讓“金融活水”跟著產業走,圍繞產業鏈設計信貸產品,讓金融產品為產業鏈賦能,從而更有適配性和針對性。
老百姓的操心事,更是張曉東的心頭事。看到農村合作社缺資金、缺指導,他寫下《推動全縣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建議》;發現養老詐騙盯上老年人,他連夜撰寫《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建議》,呼吁為銀發群體織起“防護網”。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張曉東的腳步遍布全縣各鄉鎮、企業和社區,他推動在農商銀行設立“有事來商量議事室”,讓協商民主延伸到基層一線。
“只有沉下去調研,才能提出真建議;只有圍著民生轉,才能履職有實效。”張曉東說。
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張曉東也清醒認識到縣域金融發展的短板:貸款投放乏力、金融供需失衡、信用環境滯后等問題,制約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為此,他積極思考破解之道,在政銀企合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務實建議。
張曉東建議,出臺金融支持農業主體扶持政策,設立農業發展擔保專項資金,為農副產品、大棚豬舍等農業資產“增信”;主張對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貸款貼息,并延長貼息期限,適應農業項目周期長的特點;推動“政銀保民”合作,鼓勵保險公司為農戶畜禽、大棚投保,探索新模式。
在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方面,張曉東提議,由縣委、縣政府牽頭建立金融業“黨建聯系點”,打造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此外,整合工商、稅務等部門數據,建立客戶信息共享平臺,讓金融機構更精準地服務企業。同時,建立金融助理機制,幫助民營企業規范財務制度,提升融資能力。
“作為政協委員,就要敢說真話、善獻良策。作為金融人,就要堅守初心、服務實體。”張曉東表示,未來將繼續扎根鄉土,把金融服務做得更實、更細、更暖,用實際行動助力榆社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金融力量。
(記者 王泳)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