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頭條
每周時評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著力打造高端制造業 “西部樣板”
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自身實際,揚長補短,要把握新與舊、共性與個性、區域協同與各展所長“三個”關系,走出符合西部特色的發展道路,打造出高端制造業的“西部樣板”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始終將西部地區發展放在全國發展大局的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遍布西部12個省區市,為新時代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他指出:“我國的工業發展,過去是靠一榔頭一錘子地敲,今天要靠先進技術和裝備來提升水平。”這一重要指示為西部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只有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西部地區是我國發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巨大潛力所在,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西部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但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比較突出,與沿海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面臨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產業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等傳統領域,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資源相對不足,是制約西部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因素。面對挑戰與機遇,西部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新模式。
對于西部地區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自身實際,揚長補短,要把握新與舊、共性與個性、區域協同與各展所長“三個”關系,走出符合西部特色的發展道路,打造出高端制造業的“西部樣板”。
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新舊動能轉換的過渡和銜接,以新化舊、循序漸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統籌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既大力培育新動能,也注重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新舊產業融合發展、協同共進。傳統產業是西部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土壤。要大力推進能源化工、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用新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例如,在煤炭、化工等行業推廣智能化生產和清潔生產工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品附加值。通過“老樹發新芽”,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因地制宜要遵循共性,更要抓住個性,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搞一種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元發展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差異化布局,在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和園區,集中力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集群。
處理好“區域協同與各展所長”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區域協同,也需要各展所長。西部地區資源稟賦各異,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和盲目跟風,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例如,依托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甘肅、新疆等地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具備先天優勢,可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集群;貴州、云南氣候宜人、生態良好,可發展大數據、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西部地區生態地位重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青海、西藏、甘肅等地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可大力發展光伏、風電和儲能產業,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基地;云南、四川等地可利用豐富的水電資源,發展綠色高載能產業和數據中心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作者黃寶榮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