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政協網評 微言大義

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進一步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更新與發展

2025年08月08日 08:36  |  作者:馬云飛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自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累計改造28萬個老舊小區、更新約50萬公里地下管網的實踐表明,空間重構不僅是物理形態更新,更是對城市功能系統的結構性修復

時隔10年再度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正處在我國城鎮化進程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這一關鍵歷史節點上,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的指針正式轉向“內涵式發展”新刻度。這場轉型不僅是發展模式的切換,更是城市哲學的根本轉向——城市更新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抓手,其內涵與外延正經歷深刻重構。

空間重構,城市更新承載發展轉型的歷史使命。會議強調“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擴張模式下的空間異化。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工業遺存活化、濱水空間修復等有機織補,縫合被道路割裂的社區肌理,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三生融合”。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自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累計改造28萬個老舊小區、更新約50萬公里地下管網的實踐表明,空間重構不僅是物理形態更新,更是對城市功能系統的結構性修復——在雄安新區“先地下后地上”的智慧管廊中,在成都9000公里綠道串聯的生態網絡里,城市正從機械拼圖蛻變為有機生命體。

人文回歸,城市更新賡續歷史文脈的精神內核。會議提出“保護獨特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實質是確立文化基因在城市更新中的錨點地位。從福州三坊七巷的完整存續,到贛州古浮橋的隱蔽式加固,印證了“拆除”讓位于“喚醒”的范式變革。歷史建筑轉化為民俗博物館、工業遺址蛻變為創意園區,使文化記憶從靜態保護走向動態傳承。這種賡續絕非仿古造景,而是將簪花、漢服等地域符號融入當代生活場景,在“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目標下,構建兼具歷史厚度與文明溫度的精神坐標。

治理升維,城市更新驅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進程。城市工作重心向“七分靠管”的轉變,要求更新成為治理現代化的催化載體。北京“接訴即辦”97%解決率的背后,是眾多網格員與城市信息模型的協同發力;杭州警務秒級響應民生訴求,體現治理從經驗判斷轉向數據驅動。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更新過程重塑了多元共治機制,在眾多的老舊小區改造中社區居民深度參與設計方案,使“人民城市人民建”從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民主實踐。

人民本位,城市更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場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的核心是人”的論斷,在更新中具象為可感知的民生工程。從2019年中央部署實施城市更新以來,全國加裝電梯超過13萬部,直指“懸空老人”的出行尊嚴;15分鐘生活圈覆蓋教育醫療,破解“一老一小”照護難題。當雄安社區食堂推出分級折扣餐,重慶創新“老幼共托”模式,表明更新正從物質空間改造升維至全齡友好生態構建。這種溫度恰如福州樹下的蔭涼——在鋼筋水泥中培育人文關懷,于功能再造里守護生活尊嚴。

制度保障,城市更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根基。會議將“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根本保障,直指更新面臨的深層體制梗阻,未來需打破三重壁壘:政策協同壁壘、法規適配壁壘與市場參與壁壘。更深層的是政績觀變革:建立以居民滿意度、文脈傳承度、生態改善率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取代GDP導向的短效指標,使“繡花功夫”取代“運動式改造”。

城市更新絕非終點,而是城市文明向人本主義深化的新起點。當每個街角都體現對人的尊重,每處空間都承載文化記憶,每次更新都激發社區活力,我們方能在歷史的磚瓦中,構建屬于新時代的“人民之城”。

(作者馬云飛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住宅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總監)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