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安全有了底,跑單才踏實”
“上周跑了7天單,被扣了21塊錢的工傷保險費。”在湖北省宜昌市新就業群體座談會上,一位外賣騎手說“一開始我還挺不樂意”,直到妻子提醒他“上個月隔壁站點有位騎手摔斷腿,就是靠這保險報銷了大半醫藥費”。這位年近50歲的騎手表示,今年是他跑外賣的第10年,每天穿梭在車流里,三個問題總在心頭打轉:跑不動了,養老金從哪來?出了車禍,治療費誰來付?萬一病倒了,全家生計怎么辦?這些困惑,像無形的重擔也同時壓在千萬新就業者肩上。
近日,記者跟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赴湖北襄陽、宜昌就“運用法治方式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展開調研。走訪發現,各地正積極健全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體系。8400萬新就業群體撐起城市運轉的“毛細血管”,他們的風險保障不能懸在空中。保險這根“安全繩”夠不夠結實,既關乎個體安穩,更連著社會溫度。
政策創新正讓保險從“選擇題”變“必答題”。自2022年湖北省宜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宜昌市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辦法(試行)》以來,已覆蓋3.8萬名新業態勞動者,工傷理賠累計賠付超252萬元,同時鼓勵其參加社會保險。這樣的探索正在各地開花:襄陽多部門聯合宣傳社保政策,推動平臺人員參保;武漢試點“靈活就業社保補貼”,讓快遞員參保成本降低近半。實踐表明,政策創新需打破“勞動關系綁定社保”的傳統,構建“不完全勞動關系”保障框架。
平臺與公司主動擔當,推動從“算法優先”到“人本優先”。在座談會上,一位騎手展示的后臺數據顯示:系統設定的配送時間比導航最短路徑還少8分鐘,超時一次扣罰半天收入。“為了不超時,誰還顧得上安全?”在算法黑箱的運作下,保險成了事后補救的“止痛藥”,而非事前防范的“預防針”。而這些問題,也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宜昌市智行合宜孵化中心的會議室里,“95后”創業者李宗蒙給年輕創業者普及保險知識:“年輕人不能不懂保險的重要性。”她在政府和街道的引導下,主動承擔社保宣傳工作,還與入駐平臺協商“盡量讓每位勞動者都有社保”。此外,宜昌市木子李家政公司還主動為1750名家政從業者提供“訂單家政險﹢職業傷害險”雙重保障模式,在保證派單公開透明的同時,為其解決后顧之憂。當平臺把勞動者權益嵌入運營邏輯,保險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新就業群體的保險意識也在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爭取”。在宜昌市西陵黨群服務中心的“微心愿墻”上,最常見的訴求是“希望有人教我怎么交社保”。據了解,在宜昌市中南路商圈工會驛站的書架上,《工傷保險條例》總是最先被取空。管理員說:“以前騎手只關心充電和熱水,現在來問保險的越來越多。”這與驛站每月的普法活動密不可分,律師用“摔一跤能賠多少錢”的通俗案例講解參保重要性。
如今,越來越多新就業勞動者懂得主動要求參保,“安全有了底,跑單才踏實。”這種從“要我參保”到“我要參保”的轉變,正是保障體系生效的基石。一份保險就像一根安全繩,當政策的溫度、平臺的責任、個體的覺醒交織,新就業群體的保障網定會越織越密。畢竟,讓每一個為生活奔跑的人都有兜底的安全感,是社會共同的期許。
(肖一笑)
編輯:實習生 李軍(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