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公益資訊
七天北京行 一生家國情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我愛北京天安門”主題夏令營側記
人民政協網8月7日電(記者 趙瑩瑩)“遙遙的天之涯,萱草花開放。每一朵可是我,牽掛的模樣……”8月1日,北京,當《萱草花》合唱的余韻還縈繞在閉營儀式現場,90余名來自雪域高原、草原戈壁、黃土高坡、華北平原與四川盆地的孩子,眼眶里已閃爍著不舍的淚光。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我愛北京天安門”主題夏令營,恰似一位溫柔的向導,帶著孩子們在行走的課堂里觸摸歷史,在心靈的碰撞中滋生情誼,在精神的傳承下播撒火種,讓“家國情”悄悄在每個孩子心底扎下了根。
行走中的愛國主義課堂
時光回溯到不久前的那個清晨,天安門城樓的輪廓在晨光里浸得溫潤,五星紅旗迎著朝陽舒展成最鮮艷的模樣。
來自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的孩子們仰著頭,望著五星紅旗在風里飄,又轉眼看向天安門城樓的飛檐,小手不自覺地攥緊了衣角。
這是他們第一次走出雪山,第一次見到課本里描寫的天安門,第一次這么近地望著那面在電視里見過好多回的五星紅旗。周圍的人群和他們一樣,抬頭仰望,臉上映著相似的肅穆與光亮。藏族少年旺扎真切地感到,自己與這片土地上無數不曾相識的人們,被同一抹紅色緊緊連在了一起。
待到走進故宮博物院,滿目紅墻黃瓦、巍峨殿宇,屋脊獸似欲低語。孩子們不覺放慢腳步:仰頭方見紅墻之頂,瞇眼才辨黃瓦紋路,石階寬得需幾步跨過……他們眼中滿是驚奇,鞋底輕蹭地磚,沙沙作響,每一步都細細看過,生怕錯過哪處墻角的花紋。沉默的宮墻,正將六百年的分量,悄然壓進他們小小的腳印里。
走進
從天安門廣場上獵獵作響的國旗、故宮太和殿里鐫刻著治國智慧的匾額,到
當孩子們的目光掠過這些帶著時光溫度的存在,歷史便不再是遙遠的敘事,而化作了可感可知的力量,在心底悄然生根。
跨越山海的成長對話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沈蓓莉表示,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秉承
今年的夏令營活動聚焦五育融合育人,在突出各地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的同時,巧妙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科學教育、傳統文化體驗編織在一起,讓成長的養分在多元碰撞中自然浸潤。
就像走進北大校園那天,未名湖畔柳絲垂
非遺工坊里的時光同樣動人。河北阜平的孩子們捧著自己泡的茶,認真聽老師講解;中醫藥體驗課上,大家親手制作中藥合香牌,帶著淡淡的艾草香;活動歸來的晚上,同學們畫出“我的夢想”,明日的期許躍然紙上。
一位同學在分享時說:“能來到北京參加夏令營活動機會非常難得,感覺很不容易。第一次參加這種非遺體驗,感覺到課本上學到的榫卯這些知識可以通過動手變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p>
從北大校園里暢談今后的理想,到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里體驗各種非遺技藝,每一步行走都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成長浸潤,每一段體驗都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心靈啟迪,如古鐘敲響時蕩開的余韻,在記憶里久久回響。
永不褪色的精神傳承
從古代文明的智慧結晶到近代抗爭的精神豐碑,孩子們的目光在時光長河里穿梭,觸摸著民族根脈的溫度。
赴天壇公園參觀時,雨后的空氣里還浮著濕漉漉的青草
當同伴在另一端輕聲喊出自己的名字,他們猛地捂住嘴,眼里的驚喜像撒了把星星:“真的聽見了!像從幾百年前傳過來的!”
走到祈年殿,仰頭望見三層藍色琉璃瓦鋪就的穹頂,藏族少年忍不住伸手比了比,指尖從斗拱的雕花滑過。導游指著梁上的彩繪講解時,來自內蒙古的孩子睜大了眼睛,仿佛從那些流轉的色彩里看到了草原上的云霞。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孩子們的腳步不自覺放輕了。有人盯著步槍上斑駁的銹跡出神;有人聽完講解后抿緊了嘴唇。那些帶著硝煙味的文物與講解員低沉的敘述交織在一起,讓那段艱苦卓絕的抗爭史成了能觸碰的沉重、能聽見的吶喊,在孩子們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記。
閉營儀式上,藏族少年旺扎說:“這幾天,我們在天安門廣場感受國旗的莊嚴,在故宮觸摸歷史的厚重,在天壇回音壁感嘆古人的智慧,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體會和平的珍貴。我最喜歡的是親手制作瓷板畫,我要把這些工藝品拿回家留念?!?/p>
7天的夏令營,藏袍與蒙古袍的衣角在追逐中相碰,四川話與寧夏話的笑談在晚風里交融,那些最初的陌生與拘謹,早已被同吃同住的默契、同游同學的投契、同樂同歌的熱忱悄悄融化。他們不僅在行走中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在朝夕相伴里增進了了解、深化了友誼,讓這個夏天成為記憶里最鮮亮的注腳。
正如主辦方所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