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教育救國”離不開“美育”
——陳嘉庚的美術情緣
1912年秋,懷著對祖國的無限希冀與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陳嘉庚回到了闊別10年的故鄉。經過大半年的籌備,1913年3月4日,他終于在家鄉集美創辦了“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當年共招收學生135人,此為陳嘉庚在家鄉創辦新式教育之始。
此后,他陸續創辦了包括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在內的多所學校,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集美學村。1921年,又創辦了廈門大學。在這些學校開辦過程中,陳嘉庚十分重視美術教育,率先設置美術類專業和課程,花重金聘請美術師資和建造美術場館,重視校園建筑的育人功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美術的機會,而且培養了一批優秀美術人才,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民國以降,雖然學制屢有變更,但美術課程受重視的趨勢并未改變。1912年9月至1913年8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規程,史稱“壬子癸丑學制”。根據新學制,國民學校、高等小學、師范學校均需開設美術課。1922年11月,民國教育部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史稱“壬戌學制”。這個學制規定,小學分初、高兩級,初級小學4年,高級小學2年。小學一共開設12門課,其中就包括了“工用藝術”“形象藝術”等美術類課程。高等師范學校預科開設圖畫、樂歌課程,本科數學物理部和物理化學部均開設“圖畫、手工”課,每周兩課時。隨著美術課程在中國各類學校的陸續開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美育課程體系開始形成,中國近代美術教育逐步完成了向現代美術教育的過渡。
陳嘉庚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教育家,其教育理念以“教育救國”為核心,雖未專門針對美術教育形成系統的理論著作,但在辦學實踐中融入了對美術教育的重視與獨特理解。在其創辦的學校中,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均將美術列為必修或選修課程。1925年8月,陳嘉庚在集美師范的基礎上增設集美高級師范選科,分為文、理、史地、藝術、體育等五系,其中,藝術系就設有美術專業,主要招收本校師范部學制5年的畢業生。
陳嘉庚認為,美術教育要面向廣大學生,而非局限于藝術專業學生。因此,集美學校的美術教育包括但不限于藝術系開設的相關課程。例如,1926年9月,集美學校專門設立了國學專門部,其中書法就被列為高中國文科的課程。同年開辦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也將美術納入課程目錄中。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培養美感、發展創造力的重要時期。陳嘉庚很重視培養幼兒美術師資,在他的主導下,1933年2月,集美幼稚師范專門開辦藝術專修科,當年共招收了26名學生。藝術專修科的學生,學習的內容確實有點“專”。從一份保存下來的課程表可以看到,美術系共開了19門功課,其中包括藝術概論、畫理、美術史、色彩學、透視學、西畫實習、國畫實習、用器畫、圖案畫、國畫教學法、手工、書法、金石學、篆刻、美學等。從課程設置來看,集美學校的美術教育已經高度專業化。
在陳嘉庚的教育理念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廣聘良師。陳嘉庚在辦學初期,曾經遭遇師資難覓的困境,因此對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視,要求學校在延聘教師時,不必拘泥于教師的薪水多寡,而把水平高低作為聘請的主要標準。為了開展美術教育,陳嘉庚聘請了張書旂、張振鐸、莫大元、李鴻梁等一批良師來集美學校任教。
值得稱道的是,一些早年在集美學校求學的學生畢業后又返回母校任教。例如,祖籍福建龍海的郭應麟曾隨宗叔到集美學校讀書,后在友人資助下前往法國留學,并于1929年被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專科學校雕像寫生班錄取。1932年7月,郭應麟順利完成學業,并于次年3月18日被集美學校聘為美術館主任。
又如,祖籍福建南安的黃羲于1922年進入集美學校師范部第15組學習。求學期間,他刻苦勤奮,除作畫外還學習雕塑藝術,頗得當時藝術系主任莫大元的賞識。1924年,黃羲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深造。1932年8月,他被集美學校聘為美術教師。據曾在集美學校求學的著名畫家黃永玉回憶:“美術教員有法國回來的郭應麟先生、國立藝專的朱成淦先生、上海美專的黃羲先生、正在做教務處職員而藝術修養很高的吳廷標先生。手工教員有曾留日的許其駿先生。孩子們生活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之中。”
關于黃羲,黃永玉還寫道:“黃先生教國畫,談掌故,使孩子們正確地認識傳統,掌握了傳統基本技法。”正是由于陳嘉庚的重視和一批良師的到來,集美學校才成為閩南乃至福建培養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為了更好地開展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水平,陳嘉庚不僅設立了集美學校美術委員會,而且決定建造集美學校美術館。1924年3月,集美學校美術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議在美術館建成之前,暫將師范部手工室改為美術館,并推舉許振源、林學大、胡頌淳、郭予倩為美術館籌備員。
1925年9月28日,陳嘉庚延聘畢業于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科的余石帆來校擔任工程師,準備興建音樂室。是年冬,受學校鬧學潮之影響,集美學校建筑工程完全陷于停頓。1931年6月,集美學校音樂室開始重啟建設。是年12月,美術館建筑落成,造價3萬元,“樓凡二層,大小計四十有二間,光線充足,空氣流暢,美輪美奐,蔚為大觀。本校建筑物中,藝術化而又科學化者,以此為最,蓋純照工程師圖樣所構成也”(《美術館概況》,載于1933年《集美學校二十周年紀念刊》)。工程告竣時,因功能調整,秘書處認為建筑名稱有更正之必要,遂將原擬作“音樂室”的建筑更名為“美術館”,并蒙國民政府監察院于右任院長題贈匾額。
陳嘉庚之所以不惜重金建造美術館,源于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他曾指出,學校教育“不但教其識字而已,其他如知識、思想能力、品格、實驗、體育、園藝、音樂,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均需注意,與正課相輔并行”。1932年5月,陳嘉庚在興辦集美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時,曾嚴格要求培養的師范人才最低限度要達到五條標準,其中就有“藝術的興趣”一項。美術館的落成,為集美學校開展美術教育、陳列師生作品、舉辦美術展覽提供了固定場所。
凡是到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參觀的人,都會被中西合璧、錯落有致的嘉庚建筑深深折服。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的建筑群是陳嘉庚美術教育理念的一個縮影。陳嘉庚認為,建筑不僅是實用空間,更需通過美術設計體現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在建造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過程中,他將西歐古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古典建筑風格與中國古典建筑中的燕尾脊、重檐歇山頂等建筑要素相結合,做到了莊重典雅、美觀大方,既具實用價值又有藝術美感。
在建造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校舍時,陳嘉庚多次對校舍的布局、功能、裝修風格等提出具體建議。在他看來,建筑不一定要追求華麗,但要追求經濟實用和整齊。例如,1922年6月18日,他在給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的信中寫道:“唯美術外觀,若照廈大之圖式,間間一樣,以為不取華麗,但取樸素與一律。”1923年,在給廈門大學總務主任陳延庭的信中寫道:“蓋經濟問題為第一要義,必先打算。若廈大之屋,屋上必用采瓦,雖建華式,將來加費不少。而大間屋亦難建,且美術亦當有好歹兼配。”
可見,陳嘉庚在建造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校舍時,既追求融合中西,又沒有受到西方古典建筑美學與閩南傳統建筑法度的制約,因而嘉庚建筑就形成了稚拙、自發、天真等特點。他之所以如此重視學校建筑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在濃厚的建筑藝術氛圍中獲得美的啟示,感受美的力量,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目的。
陳嘉庚對美術教育的重視,本質上是其“全面育人”教育理念在美育領域的延伸。他打破了舊式教育對藝術的輕視,將美術教育納入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體系;重視美術教育對個人品德的塑造,認為美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砥礪品格的作用,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
陳嘉庚的美術教育理念和實踐,不僅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啟蒙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對我們今天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具有重要啟示。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