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中法合作,首次系統完成我國重要外來入侵物種經濟損失評估
人民政協網8月7日電(記者 高志民)多年來,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在昆蟲學領域top期刊《Entomologia Generalis》上發表了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首次系統評估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經濟損失,還分析了經濟損失和管理政策之間的關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要“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在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已確認達660余種,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明確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情況,對確定哪些物種危害最嚴峻、哪些需要優先防控非常重要,但是多年來,科學評估入侵物種經濟損失一直是個難題,嚴重阻礙了防控工作高質量發展。
此次研究聚焦我國主要農林入侵物種,基于1980 - 2020年這40年間入侵物種的危害數據展開分析。研究發現,從1980年起,我國11種重大入侵物種的總經濟損失達到了2363.5億美元。其中,隱藏損失高得驚人,有2232.5億美元,占比87%;而顯性損失僅103.3億美元,占13% 。
從地理分布來看,我國南方地區受入侵物種影響最為嚴重,總損失達57億美元,廣東(54.7億美元)、遼寧(42.6億美元)、陜西(33.1億美元)三省損失位居前三。從行業分布來說,農業損失占比最大,達到82%(2037億美元),林業占18%(439億美元),這清楚地顯示了入侵物種對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帶來的雙重威脅。
研究還關注到政策和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截至2020年,我國發布了352項入侵物種管理政策(其中國家級270項、省級82項),這些政策數量和經濟損失呈顯著正相關。2006年后政策數量快速增加,和經濟損失的上升趨勢高度吻合,這說明政府對入侵危害的響應在逐步加強,但也反映出當前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政策還是滯后于物種危害發生情況,防控工作還處于“被動防御”狀態。
基于這些研究結果,專家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加快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早期智能監測預警系統,構建起嚴密的風險監測預警網絡,提升發現入侵物種的能力,降低其傳入風險,推動防控策略從“災后治理的被動處置”向“前瞻預警的主動防御”轉變;二是通過科學評估入侵物種經濟損失,定量分析物種對我國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危害程度,根據危害水平或風險高低,挑選“已造成重大危害”或“具有高擴散和危害風險”的物種,采取“一種一策”的方式精準治理、科學滅除。
這次中法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評估,為我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挑戰,守護我國的生態、經濟安全。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