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說到“原生職場”,你會想到哪些事?
今天的年輕人把自己畢業后的第一份長期工作稱作“原生職場”,對于“原生職場”在塑造職業習慣、溝通模式甚至價值觀方面的影響,網絡上討論熱絡。本期觀潮就與大家一同說說“原生職場”這個話題。
(本期主持人:楊智嘉)
在規則與挑戰中構建職業底色
我認為,“原生職場”的核心是讓年輕人在規則中找到自由,在挑戰中建立自信。這種底色,會成為職業長跑中最珍貴的燃料。作為從基層起步的“過來人”,回望自身成長與團隊管理歷程,“原生職場”的深遠影響始終清晰可感。
第一份工作教會我“把簡單做到極致”——從整理會議紀要時逐字核對,到跟進項目時提前預判風險,細節塑造了我對職業精神的理解。這種從“原生職場”習得的嚴謹,后來成了管理團隊時的基本要求:新人入職第一課,我總會強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在管理中也常發現,那些在“原生職場”里被充分信任、獲得試錯機會的年輕人,往往更有創造力和擔當;而若最初所處環境充斥著推諉或敷衍,他們可能需要更長時間重建職業信念。
“原生職場”如同種子生長的土壤,需要個體珍惜最初的成長養分,也需要企業精心培育健康的職業生態。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也常呼吁關注青年職場起步階段的環境建設,因為每一個年輕人的職業起點,都關系到社會人才的成長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 安庭)
為職場新人注入“職業基因”
2017年,我通過校招加入中建七局旗下的地產開發公司。這8年,我既是企業發展的親歷者,也完成了從學生到成家立業的人生蛻變?;赝@段旅程,“原生職場”對我的塑造,深刻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職業習慣與工作風格的奠基。在央企體系中,流程的規范性與執行的嚴謹性被置于首位。這種對細節要求高度規范的工作文化,已內化為職業本能。二是職業價值觀的定向錨定。相較于追逐短期利益,公司更推崇穩健、可持續的職業路徑,這種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成為我的重要標尺。三是人際關系模式的深層塑造。公司內部更注重構建和諧共生的團隊關系,培養了我注重協作、尋求共識的人際交往方式。
于我而言,這8年“原生職場”,教會了我嚴謹、從容、長期主義和共贏。從初入職場的懵懂,到如今能夠獨立負責項目全周期營銷管理,我的每一步成長都與公司的發展深度契合、同頻共振。
(中建七局員工 楊順友)
企業育人有制度也要有溫度
健康的“原生職場”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不僅能提高畢業生的工作熱情和效率,還能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為此,企業方在與新人簽訂勞動合同的同時,要主動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一方面,打造公平公正的職場生態環境。明確公司規章制度,例如晉升政策、業績考核、加班調休制度等,形成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處理事務,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解決關于勞動關系的相關問題,切實保障新員工休息休假等權利。另一方面,塑造積極的職場文化。要加強與新人溝通,提供向上反饋渠道,注重傾聽新人心聲;關注個體間差異,提供針對性指導,創造包容的工作環境。當企業用行動消除與新人的距離感,新人便會用穩定回報企業的投入。
(北京市海淀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仲裁員 張鳳嬌)
網友暢談
@hg158:第一份工作的團隊特別注重細節,像報表里的單元格對齊、數據來源標注,甚至和合作方發消息的開場白、結束語,都有前輩一點點帶著“摳”?,F在做項目時還保留著這些下意識的習慣,新領導常說“你這基礎打得是真扎實”。
@小橘氣泡水:“原生職場”是內卷重災區,大家比著熬夜加班?,F在見同事加班就本能抵觸,哪怕要趕工也先問必要性。
@青竹聽雨:超感謝“原生職場”,前輩從不擺架子,對我寫砸的方案會逐句改,見客戶緊張還遞紙條?,F在我帶新人,也下意識蹲下來教。
@菠蘿氣泡:“原生職場”團隊同事除了工作基本零交流,吃飯各吃各的,我天天感覺很孤單?,F在找工作,團隊氛圍排第一。
@木禾日記:第一份工作的主管是細節控,我報表多打空格、PPT字號差1號都被說。當時煩,現在做事必檢查三遍,靠譜標簽是逼出來的。
下期話題預告:
低齡兒童逛博物館:是啟蒙還是負擔?
各類博物館是知識的殿堂、歷史的窗口。正值暑期,家長們很樂意帶孩子走進博物館,既能避暑,又可以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然而,我們也時常看到這樣的場景:調皮的孩子在館內奔跑嬉戲,引來其他參觀者側目;年幼的孩子面對展品茫然無措,甚至因疲憊而哭鬧“崩潰”,家長則在一旁既無奈又焦慮。
低齡兒童逛博物館:是啟蒙還是負擔?如何平衡“開眼界”的初衷與孩子的實際認知能力和興趣點?請把觀點發到rmzxbxwplb@163.com,郵件主題注明@觀潮:我對低齡兒童逛博物館的看法。也可以掃一掃“下期話題”二維碼,在人民政協報微博“西八里莊觀潮”留言,我們將選擇有代表性的來信和觀點,與讀者分享。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