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多措并舉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花牛蘋果、陽光玫瑰葡萄、螺螄粉、高原牦牛……近年來,全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取得顯著成果,為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因此,在繼續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要建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和產業服務體系,讓鄉村特色產業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
制定專項規劃,推進高質量發展。西藏、青海自2018年制定實施青稞產業發展規劃以來,種植面積從當年的261萬畝增加到2024年的366萬畝,產量從90萬噸增加到114萬噸,收購價從每公斤3.3元增加到5.9元,增加了農民收入,調動了種植積極性。可學習借鑒該經驗,分層級制定“十五五”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國家層面聚焦發展戰略和國計民生重大問題,制定全國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如,制定木本油料產業發展規劃,把發展木本油料提升為國家戰略,啟動實施油茶產業提升工程、核桃產業提升工程等,構建“草本油料﹢木本油料﹢動物油料”協同發展格局,補齊我國糧棉油中油的短板,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從省級層面立足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制定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從市縣層面聚焦“土特產”制定產業規劃,做好品種選育、基地建設和產業鏈供應鏈延伸等工作,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動員民營企業參與,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家回鄉下鄉投資興業,充分發揮他們在市場和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訂單生產等模式,由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市場拓展,農戶專注生產環節,盡量把初加工留在產區基層。將民營企業帶動農戶數量和增收成效作為政策扶持的重要條件,以“企業盈利﹢農民增收”為核心建立聯農帶農機制。
加大政策支持,突出精深加工。匯聚科技、金融、財政等資源要素,通過政策扶持和組織推動,促進鄉村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鼓勵科技工作者深入特色產業一線提供科技支撐,引導農牧民科學種養、精細管理、提高產量、提升質量,支持加工企業加大科研和技改投入,創新加工方式和加工工藝,吃干榨凈、降本增效。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特色優勢產業貸款產品,將特色優勢產業納入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具備條件的引入“保險﹢期貨”模式,服務農民農業風險管理,防范價格異常波動。建議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重點用于支持鄉村特色優勢產業,不僅補種養,更要補加工。允許縣級統籌相關資金用于特色產業倉儲設施、冷鏈物流、品種改良、技術推廣等關鍵環節。對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經營主體,給予農機購置補貼。建立特色農產品跨區域銷售補貼機制,對西藏、新疆等偏遠民族地區增設特色農產品運費補貼,降低物流成本。
規范市場行為,實現多方共贏。完善國家標準。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質量監管體系,推行“一品一碼”溯源管理,實現可追溯,確保質量安全。健全倉儲調控機制。在收獲季節建立特色農產品儲備調節制度,實現全年賣、賣全年,平衡供需關系,穩定市場價格,避免“價賤傷農”。加大消費幫扶。鼓勵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優先購買脫貧地區農特產品,通過消費幫扶,讓好產品不僅生產出來,而且賣得出去,讓消費者買得起、吃得放心,最終實現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企業盈利、消費者受益的共贏目標。(作者劉永富系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編輯:彭子鈺